今天五月四号,青年节,不像儿童节那般欢乐闹腾,也不似重阳节那般安静慈祥,只是觉得自己肩上多了些重量,心里增添了些酸涩。青年节的由来是宏大的,慷慨激昂的,那是五四青年的热血在挥洒,五四青年的激情在澎湃,好像整个世界是他们的,整个国家就是他们的信仰。他们是真可爱啊。我最爱的两个时代莫过于魏晋与五四。魏晋多风流,阮籍嵇康是多么的任性与潇洒,《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哪个不爱药与酒啊。五四多才子,他们留洋修学,真真是为拯救中国气运。国家越是动荡,文人越是自由,思想越是独立。
可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青年,我们这一代青年不再面临那么深刻的民族危机了,而更多的是个人的危机,中国的青年正是高中与大学到刚开始就业的这个阶段,高考的压力与痛苦自不必说,最高效最快捷的实现阶级跨越,谁不想冲一冲呢,17岁的青年倘若不懂得这背后的深意,青年的家长也势必拉着,赶着。顺利的上了大学便要开始苦恼爱情,不过这苦恼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是幸福的苦恼。所以大学算是最美好的青年时光了,不过,美好总是稍纵即逝的,“毕业等于失业”的口头禅时常在大学校园操场上飘荡着,这是青年的恐惧,也是刚刚开始的危机。因为工作后的青年要接受面前的两座大山——娶媳妇,房车。咬着牙,像老马一样,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不知不觉压成了中年……
渐渐发现身边的许多青年人,都是远离故乡,离开亲人,来到大城市独自打拼,仿佛游子,有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落寞之感。除了工作或难得的与老友相聚,便是宅居,他们看似喜爱独处,倒不说他们是刺猬,孤独却又害怕,渴望群处却又失语。在微信或QQ里往往表现得活跃热情,现实中却是孤僻,不善交流。前几年的城市化催生出了“空巢老人”之说,那在后现代社会“空巢青年”也开始露出苗头了。只是,现在的“空巢”更抽象了,正如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性,人与人之间深层的冷漠与人性中的孤独不断在青年人身上闪现着,每个青年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孤岛,每个青年人都成为了城堡前的K。
青年就这样在我们的年代里消亡了吗?即使青年不复青年,那份“啊,倘使我不白白浪费时间,我什么都办得到”的勇敢,那掠“昙花一现的初恋的幻影”,那刻“消逝的春潮雷雨的回忆”该是永远存留的吧。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可以是童年人,在儿童节那天喊着“我也是宝宝,爸爸妈妈,买颗糖给我吃吧”,在父母的眼里,我们可不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可以坐在发着橘黄光亮的灯下,拿着一本永远没读完的书,像青年人一样永远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