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凌宇哥,一个在精益敏捷软件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一名老兵。近来,我发现网络上好多图片特别有趣,所以就蹦出个想法,想借助这些图片来和大家聊聊精益敏捷的那些事,不求讲道多么深邃,但求对大家有一丝启发,如果一不小心能帮到大家,那么善莫大焉!
下面,凌宇哥带着你一起来看图喽。
今天图片上的人物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虽然几位姑娘各异,但是扮相都是同一个人,谁呀?就是金庸《神雕侠侣》中的女主角--小龙女。
但是大家细看图,就会发现在需求、设计、研发、验收每个阶段的小龙女都存在差异,尤其是一头一尾的需求和验收阶段,简直是判若两人。产品经理出需求,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为什么前后的反差这么大?
如果我们假设在最开始,产品经理的需求就是用户真正的需求,那么,这幅图反应的就是研发过程中“需求失真”的问题。
在软件产品研发过程中,需求是根源。产品经理分析完需求,把各种PRD、原型甩给团队。设计、开发、测试接手后,分别根据自己对需求的理解,出设计稿、出技术方案、出测试用例,评审吗?也评审。然后大家开工去做,最后结果出来,才发现,贾玲和李若彤好像长得不一样呀?怎么办?交付日期要到了,虽然两个人不像,但是化化妆,先应付一下,下个版本再修复吧,然后大家集体“一致”,上线发布。这样的过程屡见不鲜,那么造成需求失真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一些团队中产品、设计、开发、测试之间的职能墙泾渭分明,导致大家根本不是一个团队,沟通过程中的信息遗漏、缺失很严重。
各协作环节的输入输出单纯依赖文档,而文档只是一种记录信息的工具,并不能促成各环节对同一个需求的理解达成真正的一致。
在长时间的研发过程中,各环节过于陷入自身,缺乏统一的业务视角。比如,产品盲目追求用户“反馈“的100%满足,开发追求最新技术的实现,测试则可能被各种误导。所以看起来每种岗位都很辛苦,但是最后交付的与一开始的需求大相径庭。
所以,我们建议采取如下措施来避免:
不管有没有明确的职能部门,我们都要打造统一的团队,并明确相关团队规则。
文档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加强人与人的高频次沟通交流。
各岗位尽职尽力是好事,但是要有统一的目标,时时检视,团队成员所做的工作是否真的能够对用户产生业务价值。
以上的所有分析,是基于一个大前提--最开始的产品需求是真正的用户需求。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这幅图。
如果,一开始产品需求就是有偏差的呢?这幅图你能看出什么?
-----------------------------------------------------------------------------------------
关于作者:
王凌宇,上市公司PMO敏捷教练,项目管理专家,ACP/PMP。
十余年软件产品研发与项目管理经验。教练指导多个产品团队实现敏捷转型,成效显著。
期望精益敏捷的使用,使团队更快乐!
欢迎关注公众号,也欢迎转载文章,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乎、简书专栏《凌宇哥聊敏捷》!
欢迎微信加好友,谢谢!(微信号:meteorw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