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一部电影作品,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其他几部作品:《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大白鲨》,可以见出,这是一位商业性与思想性兼顾的导演。
他的影片场面宏大,风格多样,寓意深刻。
《拯救大兵瑞恩》与《辛德勒名单》一样,同是战争题材,同是基于人性,一个场面火爆,一个压抑隐忍。
与其它以战争背景为题材的作品一样,他必须在广阔的背景上,突出一条主线,才会既有历史的广度,又有人性的深度。也才能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视听需求,另一方面又让整部影片的推进张弛有致,有所思辨。
这是一个以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感人故事。惨烈的奥哈马海滩战役,已经让米勒上尉他们精疲力竭,而后方战场上,一封林肯总统致一位在战场上失去五个孩子母亲的悼亡信,让作战最高指挥部的官员们有所动容。
而就在这个时候,同样的一位有四个儿子的母亲,或者是发送悼亡信的女士注意到了,有三个同姓兄弟已经于各处战场阵亡,出于同为母亲的角度,她想到了:一位母亲若同时收到三个孩子的悼亡信,心灵会承受不了重压。
她把这件事上报给指挥部官员。他们对这个家庭进行了调查,获悉这个家庭还有一个小儿子,此刻正在诺曼底内陆战场上拼杀。
最高指挥部决定派一支小分队,去营救那个最小的弟弟--瑞恩。
故事由此展开,米勒上尉在惨烈的奥哈马海滩战役后,来不及片刻歇息。就投入了解救行动中,他们边走边作战,期间,队员们也曾问过,这样做值不值得,有拉宾甚至要违反命令离开分队,却被米勒机智化解。
任务当然完成了,大兵瑞恩成功的被解救,而米勒上尉的分队,侥幸活下来的队员却寥寥无几。
别问“值不值?那不是军队运行的法则。”
我不知道纷乱的战场上会不会发生这样温情的故事,但因为温情的介入,这部片子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即使这么温情,再进一步讲,即使被解救的是自己,我仍然觉得这部片子中,战争的血腥更令我印象深刻。而不是所谓的什么温情。
这里,没有生命的尊贵,上一秒还在张口说话,下一秒脑袋就从脖子上飞走;你面对队友的呼救无能为力,还得看着他肚肠不断的从伤口中喷涌而出;如果你恰巧路过,刚刚经历了浩劫的战场,你会看见到处是残缺的肢体,脑袋一半,身子一半的都有。如果尸体穿着敌人的衣服,你可能还好过些,如果恰好某一个物件让你认出了,这是你曾经的战友,你该如何面对?
还有,那个提着胳膊,找医生的军人;踩着战友们的脑袋,才获得生存机会的军人;还有刚刚庆幸自己一颗子弹打到了钢盔上,正欲亲吻钢盔谢谢它救了自己一命,下一秒子弹就真的长了眼睛,在同一个位置上洞穿他的脑袋。
如果,你因为任务不得不在某地停留,你还得帮助掩埋尸体,不然即便没有战死,你也会因为细菌侵袭而死;战友们的死亡,要么令你万箭穿心,要么令你变成杀人机器;除了接受命令,证明你自己还是个有思想的人,活下去就是你在战场上唯一的本能。
其他时刻,任何人类的感情都会加剧,你在战场上的质疑与痛苦。
那些被精心措辞包装的悼亡信,掩盖了战场上多少惨状?每一个母亲,如果以现状如实告知,相信她们会立刻晕厥。
惨不忍睹的现实与心灵的稍可安慰,只能让悼亡信作那样的陈述;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色草地上,洁净、虔诚竖立的十字架灵位,在诉说着多少亡灵的故事。
此刻他们一律平等,不是躺在那里的每个人都像米勒那样自知自觉,义无反顾;更多的人在临死那一刻是呼喊着母亲,忓悔着自己的少不更事; 还有一些怯懦者,还没有射出一颗子弹,就被对方的流弹击中,那一刻,他们一定会为自己不值;甚至,有一些人什么也来不及想,瞬间就血肉横飞。
如果,您觉得我的转述不够生动,您对战争的惨烈印象还不那么鲜明,又或者想了解斯皮尔伯格想通过电影告诉我们什么,那么就打开点播,或者走进电影院。
真正的战争,不是《战狼二》里面显示的那么幸运,那么义气高昂。
“战地黄花”只是英雄式的浪漫情怀;“血海温情”也掩盖不了战争的罪恶。
任何战争的挑起者,都应该得到人们的谴责与唾骂,让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抵制战争,呼唤和平,保持克制,平和理性。
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对和平保持最大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