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时间管理核心系统:
种子——找到时间黑洞,找到职业价值观。
树苗——学习四象限法则、衣柜整理法。
枝叶——战胜拖延,要事优先,处理临时突发事件。
开花——养成一个好习惯。
结果——让想法落地。
收获——建立高效办公区,逐渐走向高效率、慢生活。
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只要能将任务完成,省下来的时间都是自己的。
被“时间黑洞”吞噬的时间
“时间黑洞”会提供很多相互关联的信息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最终使得消耗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膨胀。
测试①——看看你浪费了多少时间 :
1. 在纸上写下自己认为分别花费在“集中精力工作”、“无意义浪费时间”、“真正的休息”上的比例,比如:50%、30%、20%。
2. 写下自己对“集中精力工作”、“无意义浪费时间”、“真正的休息”的描述。
a)集中精力工作:心无杂念;进入忘我状态;效率很高。
b)无意义浪费时间:打开浏览器漫无目的地乱逛;各种纠结;办公室侃大山;无法集中精力;烦躁不安。
c)真正的休息:打个小盹;到楼下散步。
3. 连续5个工作日,每隔1小时记录下自己所处的状态,从早晨8点开始到晚上21点结束。
4. 在周六统计过去70个小时里,三种状态所占的时间比例(用下表统计更方便)。
测试②——记录自己一天的工作情况:
1. 每隔一小时写出下一个小时计划做的事情。
2. 一个小时结束后记录下结果。
3. 坚持一整天,持续一周。
记录和分析时间日志
时间的运用分为“主动时间”和“被动时间”。做事之前有预期,并且追求预期的结果,这是主动运用时间,反之是被动运用时间。时间黑洞是指被动时间的集合。通过记录工作情况,找到自己每天的“高效时段”。
找到高效时间段的法宝——时间日志
记录时间日志的好处: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分析自己时间的投入与产出;找到自己最高效的时间段。
如示例,分析结果:
1. 高效时段在早晨8点-10点之间,大部分产出都在该时段;
2. 很多时间花在收邮件、聊天还有弥补周一的工作失误上;
3. 虽然有在写代码、写文档、做项目汇报,但仍被投诉训斥,说明没有抓住重点,对客户的问题不重视;
4. 在写Bolg和上网聊天的过程中很多事情被拖延了。
梳理时间日志后,对自己每日时间段整理规划:
处理日常事务的方法:
第一步:将所有任务统统放入“工作篮”,无论是谁在什么时候交待的任务。
第二步:将可以置之不理的任务清除掉;将必须在某天处理或必须转交别人处理的任务拿出来;将可以在两分钟之内完成的任务立即完成。
第三步:将需要在特定日期处理的事情写进日程表;将需要别人处理的事情立即转交并设置到期提醒;将需要现在处理的事情摆在办公桌上。
第四步:在自己最高效的时间段,做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也做合理安排。
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
1. 找出重要的事情在高效时段内完成。一早上班别着急投入工作,先检视当日工作重点,找出重要并且紧迫的事情,将这些事情安排在自己的高效时段完成。
2. 回顾要发布或呈给上司的资料。我们不可能一次就做到尽善尽美,自己编写的材料就是自己的名片,这上面不要吝啬时间,它们能让人对你刮目相看。
3. 减少邮件检查次数。每天两次足够了,往往无所事事时会“习惯性”检查邮件,注意找事做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4. 能休息时尽量休息。有午休时间的人是幸运的,设定半小时的闹铃,好好放松,非常有利于精力恢复。
当注意力被打断之后,想要重新集中注意力至少需要15分钟,因此要尽可能去避开“时间黑洞”。
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走法。
第一种人,拿着地图走路,喜欢做一件事情之前先做好详细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办事。
第二种人,看着路牌走路,喜欢走一步看一步,每到一个十字路口选择一次方向,自己并不知道最终走向。
第三种人,顺着方向走路,选择一个大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靠信念坚定走下去。
哪种走法都没错。建筑设计师是第一种人,科研人员是第二种人,创业者是第三种人。问题是,你是哪种人?你愿意做哪种人?
找到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找出自己的价值观之后,将它们写在卡片上,放于抬眼可见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巩固、修正它。今后在挑选自己的伙伴或者合作者时,不妨先考虑一下对方的价值观是否和自己相符。
《职业价值观》自测结果:
重要排序: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
不重要排序:社会交际、美感、变异性。
价值观可能由于经验积累、环境变更而不断调整。比如此阶段自己的重要程度排序为:管理-成就感-社会交际,当有两件事情同时扑来:一件是解决一个公司所有人都没办法搞定的技术难题,另一件是主持一个新项目的管理工作。那么按照价值观来看,管理在第一位,因此就选择主持新项目;如果放10年前,那时候的价值观和现在不一样,更加注重成就感,因此就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技术攻关中去。
无压工作术——四象限法则
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划分为四个象限:重要而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而且不紧急。
评估一件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职业价值观就是评估的标准,而紧迫程度则是任务的时间底线。大部分低效管理者会被迫选择将工作精力放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上。
改造“待办事项清单”:先“轻重”,给所有任务以职业价值观为标准标出“重要”或者“不重要”。再“缓急”,以截止日期为标准标出“紧急”或者“不紧急”。最后按照自己意意愿标出“高”“中”“低”三种优先级。
四象限处理原则:
第一象限:重要而且紧急。立即去做!工作中主要的压力危机都来自第一象限,进入这个象限的次数越少越好。第一象限80%的事务大多来自第二象限没处理好的事务。思考:真的有那么多重要而且紧急的事情吗?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有计划去做!这类事虽然看起来不紧急,却会因为一时不重视,而发展成第一象限的事。我们最应该将时间投资于第二象限,在第一时间对它进行任务分解,并且制定时间表,持续推进。 每次投入很少的时间,完成一项庞大的任务。思考:如何避免更多的事情进入第一象限?
第三象限:不重要但紧急。交给别人去做! “紧急”和“重要”一点关系都没有,这里是我们忙碌而且盲目的源头。遇到这类事情不用立即去做,而是评估这件事相对于手头其他事情的重要程度,再做决定。这个象限里的事务最好能放权交给别人去做,如果自己就是基层的执行者,尽量委婉拒绝!思考:如何尽量减少第三象限的事务?
第四象限:不重要而且不紧急。 尽量别去做!这个象限的事情都是用来打发时间的,如果过多沉迷,产出就会大打折扣。当疲惫的时候,可以做一些缓冲调整的事情来调整心态身体,但不能在这里投入太多精力,否则就是在浪费生命了。思考:在工作中是否有必要进入这个象限?
应用“猴子法则”走出第三象限
主管人员之所以时间不够用,重要原因在于没做好授权分责,将太多本该下属去做的工作招揽到自己身上,以至于永远在追赶工作进度。将并非自己职责的事情做得很有效率,这可不值得沾沾自喜,你自己的事情完成得怎么样呢?应用猴子法则的前提是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边界。
使用“猴子法则”有两个重点:
1. 明确职责,确定这只猴子不是你的;
2. 注意沟通方式,明确、坚决、不生硬。
老板问:关于水利系统软件的那个项目,想和你谈一谈。
回答:好的老板,不过能否请你先发给我一份关于水利系统软件的资料?
下属问:我们怎么解决项目预算超支的问题?
回答:你有什么想法?能不能先请你做一个删减成本的计划案?
同事问:我什么时候能拿到这个软件的操作说明书?
回答:我已经让××去做了,他会直接发给你。
老婆问:明天下午能否和我一起逛街?
回答:老婆,下个月结婚纪念日的时候我陪你逛一整天,好吗?
朋友问:这周六咱们一起去打羽毛球吧?
回答:好啊,到时候你给我打电话,有时间我一定去。
父母问:家里的空调坏了,换一个新的吧?
回答:行啊,你们选好喜欢的品牌和款式,到时候我去买。
如何走入第二象限?
第二象限工作是四象限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我们要紧紧围绕第二象限开展工作,以消除时间管理的三大杀手——信息不够、拖延、预期结果不明确。
对第二象限事务进行目标描述和任务分解:
1. 迫使我们将精力花在第二象限,这在一开始是非常重要的。
2. 有利于将一个项目做细,做得有计划,时刻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也更加有行动力。
3. 明确任务完成的标准,当达到标准的时候就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减轻压力。
4. 分成小的任务后有利于进度控制,可以明确知道该任务是否造成了拖延,并立即调整后面任务的时间规划。
四象限法小结:
· 根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评估某件事务的重要程度。
· 根据事务的截止日期判断事务的紧迫程度。
· 将自己所有的日常事务放到四象限中分析。
· 对四个象限内的事务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原则。
· 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第二象限内的事务。
· 平时制定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都是相对于第二象限来说的。
时间管理的绝招——衣柜整理法
做事靠系统,不是靠感觉。
衣柜整理步骤:
1. 将衣柜里的东西全部取出来,放在床上。
2. 将散落在床上的衣物进行整理,比如,哪些是再也穿不了的衣服,哪些是秋冬季穿的衣服,哪些是最近就要穿的衣服,把它们在床上整理好。
3. 规划好衣柜的空间,哪个地方放内衣,哪个地方挂西服,哪个地方放运动衣,等等。
4. 按照规划,将要穿的衣物全部各就各位,不再穿的衣服和其他季节的衣服单独存储。
5. 每周对衣柜进行整理,检查是否放置整齐。
6. 在正确的场合穿合适的衣服。
整理衣柜的步骤对应时间管理的五个流程:捕捉、 明确意义、组织整理、深思、行动,这是一个开放式循环的流程。
捕捉:清空衣柜
把所有任务都写到ToDo List里面。把“一切引起我们注意的事情”都收集下来,放到头脑以外的地方。对每一件事情都立即去处理,很容易陷入盲目的陷阱,分不清主次。
明确意义:为衣物分类
当前任务完成后,再去整理“收集篮”,明确每一件杂事的意义,哪些是“可以行动”的,哪些是“不能行动”的。判断是否可以执行,以及对可执行的事情进行分类是在脑袋里进行的工作。
处理收集篮的几大原则
从最上面一项开始处理:这个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获得均等机会的处理。“明确意义”这个词并不意味着“立即去执行”,它仅仅是“判断事情的实质,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然后放到相应的地方去”。必须尽最大的可能迅速地突击到工作篮的底部,而且不逃避任何一件事情的处理。
三类“不能行动”的任务:
1.垃圾:这类事情千万别去做,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在捕捉的时候就自动过滤掉。
2.将来某时:比如说“哪天有空去打羽毛球”,这是一件当某些条件成熟之后才会做的事情。
3.参考资料:比如“上个月市场推广费用明细报表”,会计之所以给你是因为你有权限知道这件事情,或许今后的某个时候会用得上,对待这类事情的正确方法是分类归档。
六类“可以行动”的任务:
1. 2分钟行动:比如,打个电话。对于这些繁琐小事,应采取的行动是——立即去做。
2. 项目:需要多个步骤,并且需要多部门协调的事情。例如,“周五前拿出新产品销售策略”,这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事,需要和多个部门沟通、协调、开会。
3. 任务:由多个行动组成,和项目的区别是任务几乎都是自己要解决的事情,比如制作项目进度计划。
4. 行动: 就是可以直接去做的事。对于这些事情,有空的时候就立即搞定它。
5. 指派给别人完成的事: 可以方便地把“猴子”甩到别人身上。比如“提供新版本软件的用户使用报告”,可以打电话给同事说明这件事,并告诉他,下周三之前必须完成。
6. 特定时间做的事: 这些事写进日程表,比如下周三14:00督促Steve提交用户使用报告。
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处理完一件事后再去处理下一件。
永远不要再放回收集篮(被迫中断的事情除外):当你第一次从收集篮中取出事情时,立刻判定它的实质以及处理方法,争取一次就把它做好。
脑子里每次只装一件事,就可以从嘈杂的环境和重重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若是同时开很多的线程去做不同的事情,不仅会严重影响心情,还感到压力重重。
一次只处理一件事的好处:
1. 专注。当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件事的时候,大脑会努力搜索这件事相关的任何信息,将大大提高创造力。
2. 成就感。把每天要做的事写出来,标上优先级,然后选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已经准备得比较充分的来做。做完一件,划掉一件…这样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与其每件事都做到一半,不如将一件事完全做完,会更开心,更有成就感。
3. 摆脱压力。压力都是自己给的,我们的压力来自于知道可能还有10件事在等着我们去做。
4. 更好的结果。当集中精力时候思维会很活跃,可以很清晰、有逻辑地去思考。用更好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不难得到更好的结果。
脑袋里只装“下一步行动”的事
“下一步行动”是指某件事下一个可以直接去做的事情。通常造成拖延、效率低下、行动力差的原因之一就是你在做的是杂事、任务或项目,而不是下一步行动,所以总感觉无从下手。
焦点只有一个,就是下一步行动:每接手一个项目或者从第二象限取出一个任务的时候,都问自己一个问题:“下一步行动是什么?”先将任务分解成若干“行动”写下来,然后去找到“下一步行动”,最后再去执行它。执行完以后,再执行下一个“下一步行动”,直到整个任务完成。
分解行动的秘诀:
秘诀一: 动词开头。动词开头才能保证它具有可执行性。
秘诀二: 内容清晰。尽量给大脑清晰的事件相关信息。
秘诀三: 描述结果。在任务开始前就对想要的结果进行描述,描述得越清晰,产生的能量就越大。
秘诀四: 设定开始时间、周期、最后期限。便于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把握行动进度,照顾别人的时间。
行动、任务、项目,都要从下一步行动开始执行,但决定下一步行动的方式不同。
行动指可以直接去做的事情,决定下一步行动就是决定执行时机。不同时机去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任务和项目都是由多个行动组成,但区别是,任务下的行动基本由自己独立完成,而项目可能是由多个人共同完成,它们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做任务关注的重点是分解任务并执行,而做项目关注的重点是与人的沟通协调。
如果你是项目负责人,那么你的重点就是沟通和协调,让团队去做事,自己跟踪进度,把握全局。决定项目的下一步行动是建立框架。
组织整理构成工作中的清单系统——三张清单和一份日程表
1. 日程表: 存放特定时间要做的事情,比如开会、约会等等,需要结合提醒功能。
2. 行动清单: 这是每天的主要清单,排在最前面,在工作的时候保持打开,随时记录,当行动完成后,也随时从上面划掉。
3. 将来清单:清单上的内容可能要很长时间才会执行,把它放在最后的位置,每周回顾,看看有什么事情可以孵化成行动。
4. 项目清单:这个清单一般比较复杂,有时还需要随时补充资料什么的,所以通常用专门的区域来存放和项目相关的一切。
深思:对衣物做到心中有数
压力是因为焦虑,焦虑是因为缺乏掌控感造成的。
对清单进行深思的好处:
1. 孵化杂事。将已不感兴趣的事从清单中划掉,或将时机成熟的事从清单里挑出来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保持清晰有序的头脑。
2. 产生灵感。重新审视过去发生的事,以及未来要做的事,很多平时觉得棘手的事情,会这时找到灵感。
3. 提升高度。通过对自己工作的审视,向自己发问:我的目标是什么?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如何取舍?当站在新的高度看待现在的人和事,将会有前所未有的发现。
恰当的深思时间:
每天下班:1. 今天做了什么?2. 对哪些比较满意,哪些不满意?3. 推进了哪些重要的事?4. 明天的规划是什么?
每周回顾:1. 清空收集篮,包括:邮件收件箱、随手写下的纸张、整理办公桌;2. 检视将来清单、行动清单、项目清单,调整修改;3. 检视日程表,适当调整行动计划;4. 浏览本周收集到笔记里的内容,内化加深印象;5. 检视年度目标,刺激完成的动力。
行动:选择最佳方案
分六个高度去检视规划工作和人生:
1. 原则(五万英尺):找时间好好去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原则和目标,这是工作的灵魂所在。比如:高效率,慢生活。
2. 愿景(四万英尺):包含3~5年的工作目标,可以是职位,也可以是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这个层面需要问自己: ◎ 我想要什么? ◎ 哪些人已经做到了? ◎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 那时候我的工作和生活会是怎样?
3. 目标(三万英尺):目标比愿景更细化,通常在一年内就可以有阶段性的成果。比如:◎ 每周通过参加商务聚会来扩展人脉,主动给朋友们打电话来巩固人脉;◎ 参加管理培训课程或参加MBA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 每天坚持阅读40分钟,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并更深层次地研究自己所在的专属领域。
4. 责任范围(两万英尺):工作上的角色,如销售、管理、产品开发等;生活中的角色,如家庭、个人财务、精神层面等。兴趣爱好上的角色,如驴友、吉他手等。要把每个角色扮演好,就需要执行一些任务,以拉近现实和期望的距离。比如:拿出自己负责的项目和产品,看看是否还有提升的可能性,因为毕竟要把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做漂亮,才有可能升职或者有其他进一步的发展。
5. 任务(一万英尺):包含了任务和项目,虽然已经有了“自上而下”的目标系统,但仍然要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一个个项目上。比如“制定新产品的营销策略”等。
6. 下一步行动(跑道):这是最为细枝末节的事件,我们要将它们全部放进行动清单,然后一一消灭。
选择执行任务的四重标准:
1. 重要性:决策行动的标准是相对重要性。比如:职业价值观、四象限。
2. 环境:按不同环境集中处理工作,提高效率。比如:打电话处理、外出处理、计算机处理。
3. 时间:考虑用多长时间来处理一项任务。磨炼利用生活中的“时间片”来迅速完成任务。
4. 精力:保持节奏,将繁琐难度大的任务用简单步骤连接起来,有效防止疲劳。
战胜拖延的方法
对精力臣服,而不直接对抗,让精力还没有透支的时候就休息、恢复。
番茄工作法:
1. 选择一个行动:一定是明确可以立即执行的行动,而不是任务。
2. 倒计时25分钟作为一个番茄时间,预估完成行动需要几个番茄,然后在番茄时间内不间断工作。
3. 每吃掉一个番茄休息5分钟,连续吃掉三个休息15分钟。
工作中想要不被打断是不可能的,高效率的人总是力求将被打断概率降到最低。打断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打断,一种是外部打断。
当番茄时间被“打断”:
先问自己“这件事情必须现在做吗?”如果答案是“否”,就把它写到收集篮里。
来自外部不重要的打断也不要立即去做,和对方协商稍后处理,然后放到收集篮里。
如果答案是“必须现在就做”,就果断中断番茄时间,去处理那些事情。
如果番茄时间确实经常被打断,可以考虑缩短番茄钟,比如改成15分钟,这样被打断的概率就小很多。
根据自己精力灵活设置番茄时间,比如早晨刚到公司设置40分钟,中午快下班15分钟,下午上班30分钟,下午快下班15分钟。
让工作具有吸引力
1. 目标:通过沟通,明确目标。如果不能把目标明确写下来,那么就极有可能做不到。把终极目标分解为若干努力就能达到的小目标。
2. 规则:建立一两个小系统,把它们变成仪式,比如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个小时,排除干扰搞定最重要的事,这就是给自己定的规则,养成习惯后就不容易分心。
3. 及时反馈:给自己建立反馈系统,完成某项任务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积累成就感和满足感,保持住积极的情绪。
4. 自愿参与:把任务变成自己喜欢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在积累经验、创造机会。完成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心态调整。
游戏思维改变工作
用“单机游戏”做项目管理:
1. 制定开发计划,确认成本、周期、模块、进度、负责人,使项目明确、量化、可追踪。
2. 选出重要任务当做里程碑,设定完成里程碑之后给自己和团队的奖励反馈。
3. 当任务完成后,一定要兑现奖励。
用“局域网游戏”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1. 用一张画布将团队所有人的任务集中在一起呈现。
2. 每周把团队成员聚集,一起将本周“重要工作”写在便利贴,贴在“本周计划”栏。用红、黄、蓝、绿分别表示最高、高、中、低优先级(最好不要超过5件)。
3. 每完成一件,就把便利贴挪到“已完成”那栏,此时方可补充另一件“重要工作”上去。
要事第一
琐事越做越多,要事就会越做越少。花足够多的精力在真正的“要事”上,“琐事”的水龙头自然会关上。
“要事第一”的原则:做完必须做的琐事,就立刻回到要事上来。
1. 简单、明确:谋定而后动(明确目的目标→搜集相关资料→行动)。
2. 即时满足:拆分任务,就能做到“断点续传”,也有利于“即时满足”。
3. 不改变: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去做最重要的事(指“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应对临时突发事件
碰到临时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紧急应对。处理事情之前首先要处理好情绪,不论多糟糕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就代表已经过去了,你再郁闷烦躁都无法改变过去。最实用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临时突发事件无法避免,只能尽量降低它出现的可能性和后果。时刻保持“预案系统”意识,从而化解可能出现的“临时突发状况”。
养成一个好习惯
自律即自由。培养习惯的秘诀是少、慢,而不是多、快。
培养习惯首先要找到驱动力,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然后写下来。驱动力>约束力,力量来自于内心。
培养习惯要给自己奖励,再微不足道的成就都要大肆庆祝!任何东西的价值,都来自于你赋予它的意义。
培养习惯不是一个人的事!借助有相同目标的他人意志,相互鼓励进步。
让想法落地
用S.M.A.R.T法则制定目标
达成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思考“除了工作外,还想做什么?”,然后将想法变成目标。
制定目标的原则:
S——Specific 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能模糊。
M——Measurable 目标的可衡量性。是否有一个实现目标的标准。
A——Attainable 目标的可实现性。目标必须是可以实现的,或者说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R——Relevant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完成这个目标对你的其他目标有何帮助?
T——Time-based 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一个目标只有在一定时间内达成才有意义。
用思维导图梳理计划
实现目标的关键是将目标转变成计划。建立完框架,才有行动清单。
思维导图的步骤:
1. 列出完成目标要考虑的因素,不需要太细致,理出像目录一样的框架。
2. 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发散思维,记录下期间冒出的新想法。
3. 做减法,精简框架。
用甘特图掌控进度
思维导图用来发散和梳理思路,甘特图用来评估总体进度。如果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久的项目,或者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甘特图就可以派上用场。
甘特图的步骤:
1. 设置项目的里程碑和任务。里程碑和任务不同,里程碑是关键节点,通常关键节点的进度如果滞后,就要重新调整计划;而任务在短时间内的超前、滞后都没有关系。
2. 设置里程碑和任务的时间期限。避免计划进度总是调整,否则会有挫败感。
3. 明确分工。标明谁是主要负责人。
用九宫格平衡人生
人有五大需求——心灵、健康、情感、心智、财务。这些需求的平衡满足,才是富足的人生,所以以此来制订年度目标。
九宫格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加均衡地去看事情,九个格子里的内容都可以改成适合自己的。
建立高效办公区
干净整洁不等于高效办公室,对身边的所有物品做好取舍和定位。
熟练运用时间管理系统,从容应对工作,生活掌控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