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4 端午节

曾有一则有意思的笑话,说的是,在所有的名人中,最崇拜的是谁?答曰:屈原。因为他的纵向一跃,为我们争取了难得的一天假期。虽是笑话,却是实情。

按老家的习俗,端午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须得带上诸如棕子、桃子一类的东西,回娘家看望父母……

在我们家,父母生下了我们兄弟三人。没有姐妹,所以端午节回乡的事,印象中跟我们家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直到五六年前,父亲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那一年的端午节,在老三的提议下,兄弟三人组团回乡,由此形成了一种习惯。尽管现在父亲已经离世,但这种做法还是保留了下来。

本来是打算上一个周末去的。那个周六的中午老三给我电话时说,他和老二,两家人已到乡下,问我能不能赶上午饭。但因上周我自己有事,故就没去。后来听老二说,好像老妈还为此絮叨了一阵子。

周六的早上,老芊早早的起来,把棕子礼盒、水果、牛奶等大包小包的东西往车上提。哦,好像还有一套专门给老妈买的衣服。除衣服外,我觉得其他的东西没必要带。这些玩意太沉,看起来很大一包,其实不实诚,只是卖相好看一点而已。我的意思是,给老妈一些钱,让老人家自己决定想买点啥东西,吃的、用的,因为原先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老芊回了一句“你不懂的”便依然我行我素。在她看来,钱自然要给。但只是钱不带礼物,显得我们对老人、对这个节目敷衍了事,不真诚……行吧行吧,你要愿意搬就搬着吧。

上午九点回到老家,几乎用不着多想,便知道老妈肯定又在帮别人“缝袜子”了。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一辈子劳累,空不下来的。倒不是在乎这么几个钱,而是觉得,能帮得上别人的忙对她来说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再说了,那个劳动的车间里,有一大帮子老太太,跟她们一起劳动,有说有笑的,心情也舒畅。

老娘估计是没想到这个周末我们会回家,略显局促。边上那一群老太太稍显阿谀的“婶,你真有福气啊!上个礼拜小儿子回来看你,这个礼拜大儿子又来看你,幸福啊!”之类的奉承,显然让老娘很受用。也是,农村人嘛,纯朴,他们最大的“优点”也就是好个面子。

回得家来,老娘埋怨着,“回来也不打个电话,我今天都没准备小菜。”但看得出,她很高兴我们这趟回去。

“准备啥啊,不用准备的。”某人接上话,“他最喜欢自家地里的那些蔬菜了。”

然后边聊边从车里拿“礼品”,在老娘那一阵阵的“回来就回来吧,还买什么东西”的“埋怨”声里解释道,“老妈,祝你生日快乐!”

这下,把我给整懵了。原来这些都是给老妈的生日礼物?我都不知道自己老娘的生日,这货知道?老妈明显呆了一下,然后下一秒,便开心得像个小孩子一样。我估计吧,除了老芊和老三媳妇,一大家子人里应该再找不出第三个记得老人生日的人了。

然后又掏出一个红包给老妈,说是“端午节到了,您自己去买点,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老妈推来推去,硬是不肯收下。某人没办法,朝我瞪了一眼,“说句话吧你倒是。”

还得我出面,搞定。

然后话题转到了午餐上。这回我有发言权。我觉得自家地里种的菜,比大鱼大肉好吃。

老娘说,那好的。然后便拎着菜蓝子带着我和老芊往自己菜地里走。

路过一片玉米地时,见田埂上有两棵挂着累累硕果的水蜜桃树,某人便开始蠢蠢欲动了。很早的时候,我们自己家有大片的桃林,由老爷子打理着。每到端午时候桃子差不多成熟的时候,老人家总会带着他的儿子儿媳孙子辈,一大家子浩浩荡荡的去桃园,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而那几棵他最宠爱的蟠桃树,经过这么一闹,往往会面目全非。老爷子过世后,桃林也便慢慢的荒芜了。

老妈说,“想摘便摘,没事的。”我觉得这样不好,虽然在老家,随便摘几个别人家的桃子,没人会说。毕竟几乎每家每户都差不多有这样的水果树。

见我没动作,老妈便又接着说,“这几棵树,是你老堂家的,前些天便叫我去摘,我一直没时间。……”然后又对老芊说,“先摘几个吃。如果觉得好吃,等一下回家后,拿个袋子来,多摘一些带回去……”

哦,原来桃树是堂哥家的,那就跟自家的没什么区别的了,便摘了两个。在旁边一棵据说是“黄桃”的果树上又摘了一个,然后在路边的小溪里把它洗干净,给了老芊一个,把那个黄桃给了老妈。某人立马放嘴里咬了一口,说道,“确实比较鲜,但好像不够甜。”我也咬了另一个,结果证明,某人没说错。但老妈说,那黄桃很不错,很甜。

尽管桃子很多,也很大,以至于压跨了整棵桃树。但倒是真没拿袋子去装这些。在农村里,摘桃子就图个开心图个热闹,仅此而已。

硕果累累
无法承受之重
院里的无花果长势也挺好

今天的中餐倒是没像以前那样,满桌子的大鱼大肉,绝大多数都是新鲜蔬菜,绝大多数都是我喜欢吃的。也正因为如此,从来每餐只吃一小碗米饭的人,今天中午居然吃了满满两碗,整得某人睁着那双莫名其妙的大眼,瞪着我好大一阵子……

那一碗香气扑鼻引人食欲的鸡汤,好像是每次都少不了的。在我放下饭碗的那一刻,老妈居然又舀了半碗这玩意,非得让我喝……没办法。

今天中午,可真的吃撑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524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813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1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85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7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3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9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7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8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8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9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6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03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0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
    孤独半杯酒阅读 3,144评论 28 210
  • 端午节到了,加上周末时间,我们又有了三天假期。假期第一天,我拖地、抹桌子、洗沙发垫子、炖肉,把家里里里外外...
    hxh夏日物语阅读 222评论 0 0
  • 童年时代,在端午节的头一天,母亲就包好粽子,洗几个黄泥巴腌好的鸭蛋一起放进大铁锅里煮熟。端午节这一天的早餐,一般都...
    迎来艳阳天阅读 301评论 2 4
  • 周三下午待小孩放学,我们一家大小就回老家陪父母过端午节去了,回到家时天快黑了,天空乌云笼罩,伴随着大风,吹得树叶沙...
    泡泡老周阅读 168评论 5 6
  • 快到端午节了,下班路上路边贩卖节日里要挂的桃子,葫芦,艾蒿,桃枝还有包粽子要用的粽叶,糯米,大黄米一类的摊位鳞次栉...
    一缕阳光AI阅读 275评论 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