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巨伯探友是《世说新语》所载的一个故事,原文如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将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师而还。一郡并获全。
翻译如下: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生病的朋友,正赶上匈奴围攻这座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快死了,你快走吧。”荀巨伯回答道:“我远道而来看你,你让我离开,背弃朋友之义而求活命,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贼兵攻进城池,对荀巨伯说:“大军已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下来?”巨伯说:“朋友生了重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换朋友的性命。”匈奴人相互商量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便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全。
一般讲这个故事是要表明荀巨伯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等优秀品质。更彰显了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我认为这件事是杜撰的,不是真实的。是否真的有荀巨伯这个人无法考证,但这件事肯定不实。首先,大军到来,“一郡尽空”是办不到的。老弱病残,根本来不及逃跑,不然怎么荀巨伯的友人会留下来?就他那么特别吗?
其次,这里的“贼”指的是匈奴人。汉朝开国皇帝都遭受“白登之围”的耻辱,可见匈奴人在汉朝时的凶悍。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兵士大多是日常放牧,战时为兵的牧民。平时游牧射猎,战时杀人掠夺是他们的天性,具有这样的天性的民族是不可能凭道德或信义感化的,更不能可能说出“我们是没有道义的人”这样的话。
再有,如果真的匈奴人入侵,那是为了掠夺财产、食物和人等生活资源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抢了就走,他们是害怕汉朝的军队来支援和围剿的。哪有时间停下来,听你讲你为什么留下来?估计还没到匈奴人近前,已经被匈奴的弓箭射死了,可能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
看看资治通鉴中描述匈奴战事都是怎么说的吧: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
公元前128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两千馀人,围韩安国壁;又入渔阳、雁门,各杀略千馀人。
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馀人。
以上均为原文,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可见匈奴每到一地,都要杀略吏民,被杀和被掳走的人数超过一千很平常。甚至还能杀汉朝的太守,汉朝的太守俸禄两千石,与九卿相同(九卿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各部部长),是毫无疑问的封疆大吏。这样的高官都能被匈奴杀掉,可见匈奴的强大和蛮横。
所以这个故事只是作者给读者描绘的一个童话罢了。要表达的思想是好的,但可千万别当真。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