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人问阿甘:“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阿甘反问:“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吗?”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你想要的?”“你喜欢哪种类型的人?”“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样的?”……(此时作者的脑海里奔腾着一大堆汪峰)
以上是我们生活中常能遇到的宏大命题,有时候是别人问你,更多时候是你问你自己。但就像问自己“我过得幸不幸福”一样,这些问题你可以问,但别总问,因为问来问去往往是:越问越不幸福,越问越不清楚。
越不清楚还越爱问,人最大的愚蠢就是活的过于较真。每天憋在屋子里琢磨来琢磨去,绕着房间满地打转,最后也难逃抓着头发躺在床上仰望天花板,叹一句:妈的,迷茫。
更重要的是,人一旦缺乏答案,就会寄希望于标签。为什么?懒。
懒到用星座判断他人,懒到用血型定位自己,懒到希望从大师的嘴里打探前路知己,懒到试图用一张A4纸穷尽一生的命题。
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生也不只有一种标准答案,标签贴来贴去,最后只会首尾相连地粘在一起,变成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茧,困住那个你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种发展可能的,你。
而且,当你把这些标签贴在别人身上时,你就无意中带上一幅极low的有色眼镜,不仅看得不准,还很容易伤人。
贴标签的法子不管用了,我们就倾向于问别人。于是,没有最蠢,只有更蠢。要知道,当你问我任何一个问题,我明明不知道答案,也会编个答案给你,免得被你看不起,这是人不愿承认的天性。
所以,你自己搞不定自己,就去搞别人,别人最终就轻而易举地搞了你。
你自己给自己贴给标签,上面写着外向型,别人把你从货架上取回家,自然就拿你当外向型用,天长日久你被用的不舒服,回归本性,别人悔不当初,把你扔进了垃圾桶。整个坑爹流程古人一言以蔽之:自欺,欺人,被人欺。
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你越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越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越琢磨着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对方就经常能让你感叹:“卧槽他居然是那样的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凡试图一口气吃成个胖子的家伙,最终都不免嚼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更何况,“自己”这东西,是设计不来的,人生这玩意,更规划不来。
你有一张Excel表格,上帝也有一张。他知道你这张的内容,而你永远不知道他那张表的内容。他那张表叫做人生,你这张其实叫欲望。没有把欲望放进表格更糟糕的事情了,就像全世界只有一种型号的避孕套。人生如果是可以算出来的,上帝就应该是个会计。
我读本科时很崇拜一位老师,他的职业生涯令人神往:先是做过各种工人,甚至当过火车司机,成人高考升入大学,硕士毕业后做了十几年的省报记者,用他的话讲就是上午可能还在某个金碧辉煌的办公室里与某企业家交谈,下午就可能要去监狱里采访某个杀人犯。他一直做到了报社的副总编后,转入高校任教,又攻读了博士学位,这一生真的可以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了。
但在某节课上,他对我们说:“我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想模仿我的,但我还是劝你们别抱这个期望,一个是时代不同了,你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下水什么时候上岸合适,再一个就是,人这一辈子你是规划不出来的,不可控因素特别多,看似有很多种选择但挣扎空间极其有限,等你们年岁越大就越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说与其信誓旦旦地如何如何,莫不如随遇而安,坦然勇敢地一直往前走。答案都是走出来的,没有问出来的,日子都是过出来的,没有算出来的。相信自己的直觉,别给自己设置任何藩篱,谜底终有一天会自动揭开,这也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
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影片中男主前半生看似无意留下的任何经验与积累,都深深地埋下了种子,并在机遇到来时,绽放成了一朵惊艳的花。无独有偶,电影《列宁在1918》中也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你怎么知道最后打倒对方的是哪一拳呢?”
生活就是这样,看似一件件无足轻重的小事,都很可能在你以后的人生中产生蝴蝶效应,或是助你长风万里,或是让你一败涂地。所以古语有云:菩萨畏因,凡人畏果。一个真正成熟理智的人更在意自己是否种下了好的因,当把一切铺垫都做好,机遇到来时自然就水到渠成;而轻佻浮躁的人往往以结果为导向,为了让通向目标的路看似笔直通畅一些,挥舞镰刀疯狂砍掉一切枝枝蔓蔓,简单粗暴的手法看似屏蔽了一切干扰因素,但一同被屏蔽的,也包括着通往终点的另一种可能。
等你一点点长大,成熟,你就会彻底明白:这个世界也好,世上的人也好,人生也好,生活也好,都不是那么的清清楚楚、非黑即白,正如埃德蒙·伯克所言:不确切是所有伟大事物的本质。阿甘的妈妈曾说:“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的”,孟非爷爷也在书中反复强调:与其急头白脸,不如随遇而安。
结语:总有一天,你会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朴树的歌听着比汪峰的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