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时候,参加东哥关于需求体系化的分享,对我一年以来在做需求体系化,需求实例化过程中感知到的一些困惑都通通的解决掉了。
为什么要做需求体系化?
- 从对内的角度来讲,需求体系化是一个产品抛开需求,抛开版本,抛开外部事件的触发最终呈现的样子。我们的产品有哪些特性和功能点。它可以为我们的产品演进和发展提供很好的参考。
- 对外,可以呈现出完整的产品能力。
- 对前,当有一个新的用户需求来的时候,可以支撑我们评估出,是新建一个特性、还是修订或引用一个已有特性来满足用户的要求。
- 对后,可以支撑文档的Deveops,做到内外同源,采用一些工具将特性的使用说明直接从全量特性中抓取出来,形成版本的外发文档。
我们这一年多需求体系化有什么问题?
没有界定清楚问题域和解决方案域的边界问题。外部用户需求触发的特性变更并未在特性树上生长出来。这个时候,需要做一个转身,其实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需求五步法中,前四步都是问题域,这部分是在搞清楚用户要的是什么。第五步,属于问题域,需要落到我们的全量特性树。
如何生长这棵树?
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在不增加或改变方式的情况下,做一个思维上的转变即可。期间有一个例子非常生动。是关于用户、商店和工厂的故事。需求体系化的特性树就好比商店里的货架,一开始货架上可能并没有东西,一个用户来商店买东西,就好比我们接收到了一个用户需求。这个时候,由于货架上没有商品,我们需要先到工厂里把商品生产出来,并把商品摆上货架,再对用户销售。在这之前的做法,更像是一个用户来买商品,买一个我们就直接在工厂生产一个,然后从工厂直接销售给用户。商店、货架都变成了空壳,再有新用户来的时候,又需要重新生产,并且新用户也看不见我们商店里到底可以卖哪些商品。将需求研讨出来的方案域的东西生长在特性树上,就好比将工厂里的商品摆上货架,随着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我们的货架也越来越丰富,这棵需求体系化的特性树就会生长得越来越丰满。
为什么我感受到现在在做需求研讨的时候,五步法里的前四步作用越来越有限?
需求五步法的前四步是问题域的东西,我们应该在用户需求这一级去做。由于现在引入了需求预分析,需求预分析环节,其实我们也做了类似的事情,只是没有采用这种结构化的思考模式去做。所以,最终出来的效果是,预分析环节做过的事情,研讨环节形式化的走了一遍,效果却比较有限。因此,完全可以将五步法的使用时机拆分开来,前四步或者前三步都可以放到预分析环节去做。研讨时,无需再重复做,做更少的事,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最大的感悟:
- 人的思维很容易被工具或模板等框住。一开始引入需求体系化,需求实例化,需求预分析时,我们从无线拿回来一大堆模板。模板里定义了所有章节。所以我们的思维被框住了,做了一年多的时间,在那个框框里,我依然没有太想明白,我们的需求体系化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一直没有做起来。因此,有时候要警惕“别人的好东西”,它们有时候会让你被困住而迷失方向,跳不出那个深井。
- 做事情的过程中,感知到有些不对劲,就是改进的机会。今天在听分享的过程中,带着我感知到的困惑去听,去理解。一下子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再次证明,外部链接很有用,今年在需求体系化上的几个转折点的认识都是由外部链接触发的,它能让我跳出我惯有的思维模式,换个视角来获得启发。
- 是的,我所以为的需求体系化……还差一个转身,调整最后一步的方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