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交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达到稳定阶段。此时大部分团队成员已经去到其他项目中去。而项目经理还有一个件事情要做,那就是对于项目实施效果做一个评估。
项目实施效果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进行评估,我把他简单归纳成 4+1.
4即项目管理三角形里的四个方面:
范围: 项目所定义的功能是否都实现并且交付?
还记得RQM吗?此时就是他派用处的地方了,到了项目结尾,拿出RQM,此时的RQM罗列的是整个项目所要完成的功能,包括项目之初就定义的功能,以及项目过程中经过需求变更识别的功能。逐一比对,确保功能准确无误的完成。
成本: 项目所用成本是否符合预算,是否超出预算?
对于成本和预算,有两个工具,WBS和EVM。
WBS记录了项目初期对于整个项目的估算,增加了buffer之后就是整个项目的预算。
EVM记录了项目进行过程的AC,即实际到最后项目所花去的费用。加上硬件设施和第三方服务的购买,基本就是整个项目的实际花销了。
然后两者对比下,有没有超,哪里估算多了,哪里估算少了,一目了然。
质量:交付的成果物质量是否符合当初定义?
在立项的时候,有一份文件叫做项目章程,其中定义了项目质量,比如说UT代码覆盖率要达到多少,Coding Rule不能出现严重级别的问题,代码深度不能超过多少层等等。这些都是软性指标,也就是显性指标,在项目开始初期就定义。并且目前有很多第三方工具能够用来检查和规范。
另一部分叫做硬指标,即隐性指标,很难通过对于项目中的某个东西进行定量的监控,比如,网站承压能力,点击反馈时间等等。这些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很难就一个指标进行跟踪监控来把控。所以这也是整体性能的把握。比如增加压力测试环节。确保网站在能够同时承受多少用户一同操作等等。
还有一部分就是项目阶段迁移时候的准入准出条件是否满足,是否在缺陷列表中的缺陷都已经完全修复。
进度:项目最终是否按照计划交付?
整个项目的项目计划对于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里程碑控制交付时间,这些时间是计划时间。把这些时间拿出来,和真实的交付时间作比较,哪个阶段是提前了,哪个阶段是落后了。最终交付是否是按时交付的?
以上便是项目实施交付的4,最后在说说4+1中的1.
这个1要从建立项目的角度出发,当初为什么要立这个项?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现在项目做完了,也稳定了一段时间,是否解决了当初的问题?
举个例子:
某个项目的初衷是降低人力审批的成本,如果当初想降低50%,那么现在回过头来看,是否达到了当初预期?
某个项目的初衷是加快每月工资条发放速度,预计提升100%。由原本的1天时间,发放纸质工资条改为发送电子版后,发放时间从原来的1天缩短到了10分钟。显然,根据现在的结果,效果显著。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这个1到底是什么?可以理解成是成立项目的初衷,但是这个初衷要是可以量化的。即可以定量化的。
如果说初衷是降低人工审批成本。那么降低1块钱也是降低,降低10万块也是降低。孰优孰劣很难区分。定量化,降低50%,即清晰有明白。
如果说加快每月工资条发放速度,那么提升1分钟也是提升,提升5小时也是提升。依旧难以区分说当前系统的提升量是否是客户满意的效果。定量化,预计100%。好判断了。之前需要8小时现在只要10分钟,显然效果显著。
所以在这里定量化是关键,她就好像是一把标尺,帮助衡量项目最终交付是否满意。
所以,这个1是什么?1是是否达到定量化了的项目初衷。
以上便是我对于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的一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