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家里关于对将来对于球球的教育发生了大辩论。
事情起因是,球球现在满一岁了,自我意识开始越来越强,调皮捣蛋的事儿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有一次晚饭时间,他居然挣脱了球妈,爬到桌子上。爷爷奶奶说:“要给孩子些惩罚了,不然以后出去没规矩”。
我和球妈认为,孩子做错事,要么是需求未被满足,要么有深层道理,我们不该盲目的惩罚孩子。
但爷爷奶奶坚持认为,从来孩子都是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惩罚,怎么可能教的好孩子。
虽然球妈搬出各种理论依据,但双方争论愈演愈烈之际,有不断升级的趋势。这时球爸搬出了逻辑搅浑水大法,来打圆场。
这不搅不知道,一搅就发现,“惩罚是为了教育孩子”这个传统教育观,奉为真理的理念,存在一个巨大的Bug。
以下,我给大家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
惩罚能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最大的逻辑缺陷在于,你可以证明“控制”和“惩罚”有相关,但无法证明“教育”和“惩罚”有相关。
就比如说,惩罚犯罪分子,是为了教育他们吗?
如果惩罚可以教育人不再犯罪,那就不应该存在“惯犯”这种事情啊。如果一定要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那起码他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虽然在这点上,我和家人达成了和解。)
惩罚,是一种威慑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手段。
你家楼下的墙角,赫然写着,“此处禁止小便,违反者死全家”,这句话不可能让你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从此不再随地大小便,但能警告你,在这尿尿,是有风险的。
它可以吓退一些的人,但永远不能用惩罚真正改变你想要去别人家墙角尿尿的想法。
其实对于小孩来说也是一样,惩罚可以作为一种预防性(事前)的威慑手段,但不要作为一种事中或事后的“教育”手段。(你不要……否则,我就会……)。
但尽管如此,也请极度的克制采取这种方式,之所以要克制,是因为,我们惩罚孩子前,容易陷入“激情教育”的情绪,也就是受情绪控制下去惩罚孩子,而不是理智。
我问了爷爷奶奶一个问题,回想一下你们小时候,家长对你们的惩罚,是有用的多,还是无用的多,他们在实施惩罚的时候,是冷静的多,还是情绪化的时候多。
爷爷奶奶们没有回答,但以我个人从小经验来说,80%挨打的经历,都是父母在发泄情绪,而不是理智的在教育你。
所以我建议,仅限于对那种“会产生确定后果,而且这种后果你又不能承受的情况”可以用惩罚,作为预防性的威慑行为,比如摸电门,这种危险的事情。
说完了惩罚和教育的关系,我还想说说和家人沟通的问题:
和家人的沟通,并不是一场辩论,重要的不是谁说服谁,证明谁比谁高明,谁给谁跪着,重要的是达成共识。
我跟爷爷奶奶说:
这么沟通下来,我发现谁的方式都有道理,谁的方式也都可能有瑕疵,但关键是我们大家能齐心,坚持一个方向,不是吗?
之所以我们和你们会有矛盾,是因为我们并不想把养育的责任推给你们。
我们做了选择,我们自己就必须承担万一失败的后果,所以我们对自己孩子的选择,都是很慎重的,不是由着性子胡来的。
你们教育我们这么多年,不就是希望我们能为自己和孩子负责任吗?
虽然这样的沟通,不一定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但家庭的沟通,就是在矛盾种前行的过程,我们并不是辩论场的敌人,而是需要携手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