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各位,都还好嘛?
这次,我又带来了6本书,全部是小说。久了,你们发现我分享的基本都是小说,可能有人觉得不实用,不如看看理财或者养生书籍,至少那些书授人以渔,掌握某项技能后,总是能给生活带来便利。但我觉得,生活总是需要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比如文学,比如艺术,或许,我们可将文学与艺术归为一类,这些东西,填不饱肚子,但着实可以丰富你的精神世界。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念,那么你可以看我分享的书了,希望,志同道合或者臭味相投之间你我能占一个。
️ [英]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豆瓣 8.1
我昨晚熬到一点多,才将这本书看完。扉页后是作者写给中国读者的一封信,其中的一句话决定了我非要熬夜把书看完。
“天空一直都在。是云来了又去。”
看到这句话时,就觉得眼泪盈满眼眶了。
但其实,这本书的购买日期是2016年的12月21日。当时当当网有满减活动,男友买书为了凑数选了这本送我,但我当时跟毕业论文打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无心看这种鸡汤,对,我看到这本书名时,就觉得他是鸡汤,而我,多少有些排斥鸡汤文。
可是,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叫《一个人的朝圣》,但原著名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请注意,翻译成中文后,居然把“unlikely ”也就是“不可能”给吃了。中国人还是喜欢大团圆,就算名字也要让人看出希望。而实际上,书名就直接昭示了,这是一场不可能的朝圣之旅。
这本书到底写什么呢?
一个叫哈罗德的小老头,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一辈子默默无闻,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他六十五岁了,退休在家,靠着菲薄的退休金过活,日复一日,也可以说,他人生剩下的时间就是在等死。但是,一封突如其来的装在粉色信笺里的信,却让他踏上了不可能完成的朝圣之旅,他决定由南向北横穿整个英格兰,千里迢迢走路前行,他要去见罹患癌症即将离世的老友,他相信,靠双脚走路前行是个信念,而这个信念能挽救老友的性命。
这是个临时决定,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都还没想好,他就上路了,他连一双适合远程徒步的鞋都没穿,甚至,没有带手机。一个六十五岁,缺乏锻炼,没有野外远足经验的小老头,他,能完成这趟朝圣之旅吗?答案,我暂时不告诉你。
有人说,哈罗德的朝圣之旅,是一场救赎。我认同的。他徒步跋山涉水露宿野外,的确是一场生命的救赎,不仅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妻子和他的老友。
此书佳句频出,我自己摘录了很多,有些话让我一瞬间潸然泪下。
“他发现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成为一个过客,陌生的事物就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保持真我,诚实地做一个哈罗德而不是扮演成其他任何人,就变得更加重要。”
也许年龄越大,越感激那些能让自己热泪盈眶的瞬间。
看完这本书,我想去走路,只是不断重复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这个动作,这样就能达到终点,不管多远,不管它看上去可不可能。
️ [美]戴维·伽特森《雪落香杉树》豆瓣 8.5
“意外统御宇宙万物,唯独人心除外。”
该书发表于1994年,1995年即获得美国福克纳文学奖和瑞典文学马丁·贝克奖,五年后改编为电影,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2007年又被改编成舞台剧,在西雅图首演。该书的作者此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他在教书之余花费十年时间完成这本《雪落香衫树》,此书一经发表,便大受欢迎,翻译成三十余种文字,畅销全美,成为全美大中学文学课堂读本,成为当代美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超级畅销获奖经典。
但是,该书的中文译版,却姗姗来迟。
2017年6月作家出版社,才首出中文译版,香衫树上的雪,飘飘洒洒,终于落到了中国读者心上。
感谢译者熊裕,将此经典以优美的文字呈现给我们。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明净,封面是绵软如雪的纹路纸,上面飘落着烫印的雪花,与书名和内容相融一体,相信我,这是你看到了就想买的书,当然,封面设计是出于著名设计师之手,不同凡响。
那,这本书到底讲什么?
作者以由一桩悬疑谋杀案而引起的开庭审判为开篇,结于收庭。一个美国渔民死了,而最大的怀疑对象是曾经和他有过土地纠纷的日裔渔民宫本天道,在庭审过程中,通过人物的回忆和讲述,逐渐引出了更多的故事,书中三个主人公的三人恋爱故事,日裔居民在岛上的生活状况,以及二战爆发后日裔居民被驱逐被关进集中营的遭遇。
这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41年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使全美上下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的气氛,复仇心切的美国人首先将矛头指向了生活在本国的日裔美国人,大约有12万日裔被迫离开家园,关押进集中营,24小时监督,这其中包括老人和孩子。
二战平息后,美国人对待日裔,依然带着仇视和成见。所以,即使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宫本天道就是杀人凶手,但是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陪审团,都带着固有的成见,无视实事,非要将无辜者送上断头台。而这个无辜者,曾为美国上过战场。
大家可以查一下“442步兵队”,我在看完这本书后查到这个442步兵队,我猜,宫本天道可能就是其中一个士兵,这个部队只有3800多日裔士兵,却是二战期间受勋最多,同时也是伤亡最多的美国军队。了解这点后,再回顾这本书,不得不为之动容,“意外统御宇宙万物,唯独人心除外”。
关于这本书,想说的太多,不在这里啰嗦,真心推荐这本书,不容错过。
️[日]石黑一雄 《远山淡影》豆瓣评分 8.1
关于作者,若不是去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想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对他一无所知。
他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生于日本,五岁移民,用英语写作。他不是个高产的作家,从29岁发表第一篇小说到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30多年间,他只出版了8部著作。
我读的这本《远山淡影》就是他的处女作,该书出版于1983年。
前面说到他日裔英国人的移民身份,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使他形成了独特的个人写作风格。
“读他的小说,既能感受到日本文学中淡雅朴素的距离美,又能体会到英国人隐忍克制的性格”。
“从表面看上去,他的文字平淡无奇,而实际上,于无声处见惊雷,很多的情感,被刻意地压制,被刻意地掩饰。”
这本书是生日那天,跟男友逛书店时买的。看到它的封面,就无力拒绝了。现在方知,图书装帧设计真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至少,它能影响我这种看颜值买东西的人,哈哈。
这本书讲了什么呢?
我觉得书封后的话总结的很好,附上:
“这是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战后长崎,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渴望安定与新生,却始终走不出战乱的阴影与心魔。剧终,忆者剥去伪装,悲情满篇。”
看后,我倒没有觉得悲情满篇,但多少还是对书中人物的遭遇抱有同情的,但是!对作者的叙事技巧拍案叫绝啊!当时我在图书馆,看到结局时,忘乎所以的拍桌子“绝了”“亏他想的出来这样的方法”
……第一次看完书后能有这样酣畅淋漓的快感!这种快感不是源自书内容本身,而是来自作者的叙事技巧!当然,内容也写得非常好啦!不过,一个作家的处女作就能如此惊艳,算是天赋异禀吧。
如果你们买我这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一定要读后面的“译后记”,后知后觉的人,在译后记里会得到云破日出的快乐,真相大白迷雾散尽,你才知道,回忆是会骗人的!对,当别人跟你回忆过去时,你要清醒,这有可能是一个圈套。当一个作家跟你叙述记忆,你更该保持清醒,因为,这可能是一个令你兴奋的叙事方式。
你读完这一本,也许就知道,这个诺贝尔文学奖,他实至名归。五星推荐!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豆瓣9.2分
这本书,在2016年初就买了,翻了两页便放下了,就像红楼梦一样,读过一两回,就不敢再翻下去了。因为自己心里清楚,我还没有能力读懂这样的著作。
如果你自觉是个涉世未深的“宝宝”,是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年,是个心浮气躁的不安分子,那这本书你可以买来先放在书架最显眼的地方,你不必着急读,因为,相信我,那一长串的名字会让你眼花缭乱,那复杂的如同猫咪抓乱的毛线球一样的人物关系会让你头痛欲裂,那魔幻的故事情节和纷杂的感情故事会让你怀疑人生。我想,你知道,外国人特别喜欢用长辈或者爱人的名字来给孩子起名,于是,你会发现这本书里,有好几个一样的名字,然而他们却可能是父子或者祖孙关系。更让你叹为观止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大胆想象力,发挥你的想象力吧,这里有吃墙皮的女孩,有全镇失眠的人,有三角恋,有乱伦的母子和姑侄,有生起来没完没了的牲畜,还有长着猪尾巴的婴儿……
这本书需要阅读者拥有一颗平静之心,他安静,忍耐,或者可以说, 他喜欢孤独并享受孤独。如果你现在不是这样的人,你可以不必着急看这本书。你没有必要看到有人推荐就动心,不必因为它是经典名著就慕名而读,你不必人云亦云,你没读过这本书没什么丢人的,读过的人也不一定读得懂,你问读过的人,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看他怎么回答你。
坦白说,读完一遍,我只看懂了个皮毛,是的,它现在摆在我书架最显眼的地方,我随时准备重读。
最后,我想说译者范晔文辞优美准确,翻译较有意境,富有诗意,可见其文字功底之深厚,我个人比较喜欢。
️[英]玛琳娜·柳薇卡《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豆瓣评分 7.6
我想,有人在看到这个书名可能就要pass过去这段介绍了,这是什么书?写啥的?修拖拉机的吗?
书封上的文字,会告诉你答案。
“一个英国家庭的乌克兰往事,以幽默对抗荒诞,令无数读者笑到落泪。”
比如小说开篇是这样的:
“我母亲去世两年后,我父亲与一位离过婚的妖艳迷人的乌克兰金发女郎坠入爱河。他时年八十四岁,而她三十六岁。她就像枚毛茸茸的粉红色手榴弹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骤然爆炸,搅得浑水四溢,将许久沉沦于记忆泥沼下的淤泥翻上水面,狠狠地踹了我们家族幽灵的屁股一脚。”
由这段短小的开篇文字,你就知道这本书里将要上演一出什么样的闹剧了吧。
迟开的玫瑰,黄昏的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这本书我坐在图书馆里,一个下午就看完了。文字表面是轻松愉快的,比如上面出现的那个毛茸茸的粉红色的手榴弹一样,表面是幽默滑稽,是让人忍俊不禁的闹剧,但整个阅读过程我是丝毫不想笑的,我并不是否定作者的幽默天赋,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沉重和压迫感,它们让我觉得想笑而不能笑。
说“压迫感”是因为我太急于揭开谜底,太迫切地想要印证心中的想法,“年轻的女人嫁给老头一定另有所图,这不是忘年恋而是一场骗局一场交易!”我相信有点判断力的成年人从开篇的文字处,就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作者笔调轻快,好像讲着别人的故事,告诉你,这个三十六岁的女人只不过是想要逃离故乡,她向往英国,她有一个西征梦。但是,这场交易的实质逐渐明晰的时候,没有大快人心的快感,反而是体会到了弱小民族的疼痛感。所以,突然觉得声泪俱下的哭诉倒不如笑中带泪的诉说更能打动人心,能笑着说出苦难和疼痛,需要更强大的内心和力量。
读完这本书,更能体会那句话: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 王安忆 《富萍》豆瓣评分 7.5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文科生,第一次读王安忆的作品。其实长久以来我都想看她的《长恨歌》的,但阴差阳错一直没有机会一读。这本《富萍》是我在图书馆的还书处发现的,因为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我,书页的边缘是镶了闪亮的银边的。这是一套书中的一本,是刊物《收获》整理出版的特别版,收录一些在《收获》发表的较受好评的好文佳作。这就算机缘巧合吧,别人还的,我借来了。
因为从来没读过王安忆的作品,所以初读她的文字,莫名的有点新鲜感。这本书在王安忆的作品中,算是不知名也不受瞩目的小作品而已,就连书中的女主角也是个站在人群里不会被人发现的普通农村姑娘,她叫“富萍”,轻声读出这个名字,你会发现,它像“浮萍”。这个农村姑娘,没了爹娘,寄人篱下,确实身世浮萍,然而,她又不同于浮萍,她不随波逐流,她表面木讷,但内心聪慧,她表面柔顺,但骨子里是倔强的,她有主见,她一定要自己给自己拿主意,她只做她乐意干的事。
这个故事本身可能并不吸引人。但是,王安忆的细节描绘却让你无法挪开眼睛,我是一再感叹她的细节描摹能力的,她给你讲上海的弄堂,弄堂里的各色各样的人物,本地的,外来的,五行八作的,庸常的琐碎的日常生活,细细描摹,有滋有味,她的文字告诉你,这最平常的平淡的就是生活,而你流连其中却始终不会觉得寂寥,那平常的生活那平凡的人物,总是能让你咂摸出味道来,就像那个做保姆的奶奶,她的耳唇上挂着的那金色的耳环,衬着那算不上白皙的皮肤生出了动人的光彩。
如果有机会看到这本书,大可拿来翻翻,看看王安忆的细致描摹能不能令你折服。用它来做个小的铺垫,然后去读《长恨歌》。嗯,我总觉得女生一定要看《长恨歌》的,我应该加快读书速度,早些读完,再来跟你们分享。
这个书单拖了好久,中间过个小假期,忙了点乱七八糟的事,一拖再拖,这些天又陆续看了两本书,想说的依然很多,下次再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