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博,反复的搜寻,与其说漫无目的倒不如说我潜意识的在找那么一条足以满足我的信息,余光扫过左中方的分类,我迟钝了一下,不再往下锁定我想要的目标,我准备先给微薄通讯录分好类别,我是个类别分明的人,任何软件,我都会愿意去花时间细细分类,分成我认为有意义的类别,我的手机桌面永远只分四类“笑对人生四个图标的分类是手机原始软件,常用工具,实用软件,网络软件”简洁,当代潮流很火的聊天软件微信,有的时候强迫症犯了都会很纠结怎么微信通讯录没有分类功能,时常脑洞开很大的幻想着所有我能用上的软件都是我在设计,根据我的喜好换上我的标签,简直天方夜谭的让自己的幻想处于高度满足的状态,奇怪的是幻想自嗨过后的自己并不会有丝毫不要脸的症状,这大概就是不要脸的鼻祖吧。
我不算是一个走在潮流前端的人,我也不是个行在跟得上时代脚步的年轻人,所以所有上市的新软件我都是渐慢渐热的处于后知后觉的需要,甚至很多软件我压根就不知道它的存在,比较有趣的是身边总是会有一群喜好新鲜的朋友,一款叫做陌陌的软件,我一点也不熟悉这款听说是找朋友的软件,我第一次听是邱菊告诉我的,说她在玩,具体当时为什么提到这个软件,现在我也不清楚了,总之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去安装它,原因有二,其一,我大概了解它的功能是聊天,比较有代表性的QQ微信(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了QQ还去安装微信,因为微信出来的时候功能不同于QQ,另外微信是除QQ外的另一项伟大发明,是QQ的升级版更方便更简洁)不是可以取代吗,不好意思我也没有那个好奇心去靠那个软件找什么新朋友,其二,软件名字不喜欢,是不是很奇葩的理由,“陌陌”给我感觉就不亲切,功能还能有趣到哪里去,某种意义上我是个有洁癖的人,我不知道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洁癖是不是爱干净啊,反正我理解的洁癖是内心抗拒某一事物或行为的这种表现,好比我抗拒恋爱经验多的人,可能是因为个人比较保守的原因,总是会认为恋爱经验多的人回忆太多内心是不够干净的,而我也可能成为成为完整他感情路段的一部分,我无法说服自己去成为他的下一个捕捉的猎物(题外话),以上我仅仅代表我个人的见解,切勿反驳人身攻击,我也不想去争论我的结论是否对错,每个人的见解不一样,就像我说我喜欢海,你却说那里淹死过很多人。
其实我很想用简短精准高逼格的词汇写完上面那段内容,至少你们看的时候会轻松愉悦一点,出自于我笔下的内容永远都是那么枯燥无味,为什么写不出好的东西,为什么我写的东西就跟流水账一样,为什么我写的东西找不到主题,我记得一个人曾经是这么评论的:你的文字或唯美,或犀利,无论是哪种,与我都没有亲切感.曲高和寡。我想这算是给我最真切的评价,这个人是李迅(这个我很久都没有提及的人)我很赞同,一个思维活跃的人总是难以抓住重心,可能我的教育程度受限,可能我词汇量受限,可能我交际圈受限,等等一大堆看似乎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难道这些不是真相吗?我确实如此啊,好的事物我总是找不到精准完美的词汇去描绘,所以一贯的通俗就是我的作风,我做不到诗词歌赋,我也做不到人生哲理,慢慢的我明白一个道理,我太缺少阅读了,我爱收藏书籍,各种类型的书籍看到都会想去拥有它,但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去阅读它,我跟那些喜欢花但不浇水的行为有何区别?
所以我暗暗说服自己更多的去阅读去丰富自己,先是会去选择书籍的类型,励志类型的,一本打工皇帝唐骏,我会觉得打工是件很了不起的社会体验,再努力一点,我也可以像唐骏那样,不能是皇帝,中个榜做县令也行,再后来一本曾国藩识人用人管人,我会觉得心怀宏志都是伟人,再努力一点,我或许也可以像曾国藩那样,不能是伟人,中个奖做个公司管理也不错,慢慢的正能量都被自己安利了,慢慢被自己带入一个误区,只要努力就会成为别人,就是这么单纯的傻白甜,以为每天咬几个字就是在进步,太可悲的是我不懂书,忘记了那个时候我是20岁,每天傻傻的以为我看书就是有文化的人,以为我我看书就智商高人一等,以为这是可以拿出来装文化人的资本,现在想想还好那时只是20岁,那个时候看书的行为只维持了那么一点点时间,呵呵,是因为后来我又自作聪明的发现,书中和现实压根就不是一个可比性,说好的努力一点就会成功呢?说好的成为的那些人呢?以此消乏我对读书的积极性。
直到几年后的23岁,我看到上篇文章提到的那个印度人说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那个时候的我相对来说思想会成熟一些,看到这篇文章,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反思,当看到另一组数据俄罗斯人每人年均读书55本,日本人52本,韩国人11本,中国人4.39本,以我那个时候的思维能想到的反应是惊讶,我又一遍又一遍,我反思,我需要真正的去理解阅读,而不是单纯的咬字,我开始反应过来,20岁时候的那段所谓的正能量爆棚的阅读都是用来麻醉自己的一种积极假象,所以我才明白,也许我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今年我23岁,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要暴露这个看似迷茫但有些许成熟的年纪,23岁,我发现我不再避讳讨论年龄这个话题,以前总是害怕提醒自己又老了一岁,相反现在的我每每想到自己不再20岁的时候有种小小的窃喜,因为我逐渐长大了而不是又老了,当一个人可以欣然正视年龄问题的时候,也许才是真正长大的开始。重新翻出以往收藏的书籍,再次背上阅读的名义去看书,这一次每翻一页,每一段人生哲理真实情感,我都会去做笔记顺便写下自己的感言,这一次我更多的是把自己设身处地的走进书中,想象是书中的主人翁在体验他所体验的,而不在是当时信心满满的要成为书中那样的人,后来我才知道,阅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充满利益的等价交换,不是我读了你就要成为你或者就会成为你,后来才知道,阅读不会让你成为别人,而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些书籍一遍看不懂看两遍甚至三遍四遍《巴黎圣母院》,在我20岁的时候我压根是鄙视雨果怎么会写这种作品,怎么会列入名著史记,可当我22岁再翻一次的时候我的感受是看不懂但不会抗拒,我还会有看第二遍的欲望,今年24岁的我再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理解了,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充满责任的心灵才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我读懂了他所要阐述的珍惜,23岁的现在,我也不会去偏执的给自己设定看什么类型的书,因为23岁的我读懂了一句话:书宜读杂,业宜精钻,我书摊陈列的不是专柜而是书籍杂货铺。
C:你现在喜欢看谁的书
X:我只知道我现在喜欢李健的歌
C:我挺喜欢张嘉佳的
X:我不会去特别的喜欢哪一个作家每个人写出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如果单纯的喜欢某一个人写的东西那么我读进去的学会的就只有那一个人的态度
C:特别深入人心的感觉
X:大部分90后都喜欢的不是张嘉佳就是张小娴
X:那是她表达了大多数人无法表达的东西,跟大多数人产生了共鸣,所以会深入你心
X:说实话我没有看过她们的书,但是读过他们的段落,写的感性,总结的很到位很直面的反应了当代90后的感情心境
C:语言特别唯美,有意境
X:他们的主笔是青春时代的感情,然后链接眼泪,坚强,爱,作为主体(题)
X:现在的人都是内心脆弱的,受一点委屈,恨不得就变成诗人,所以我说看书不能单一,如果经常读张小娴,那么那个人的世界就是充满了爱和感伤。
C:我不喜欢张小娴,太过于意境,就不存在现实了
X:这个世界上比我们牛逼的人,比我们智商高的人,比我们出色的人真的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只有不断进取,很多年之后,我们才能活着更像自己。
这是前天我跟施畅的对话,我感到幸福的是,我们开始可以以书籍作为讨论的话题了,我很爱这样的我们。
也许时间让我成长的有些缓慢,但我庆幸的是,我可以一直分辨出自己想去的方向,内心永远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沉淀。我感恩我的家人从来都是让我自由的,从来没有限制我的选择,也许,催促婚姻,只是因为他们往往用了最糊涂的爱给我做了最坏的打算,担心我错过那个最好的人生伴侣,怕我将来可能会生活的不那么好,怕很多年后没有了他们最真切的关爱,我的身边没有那么一个如同他们那样爱我的那个人,我总是不耐其烦的抱怨他们的啰嗦,可是现在我懂了,那都是对我真真切切的爱,但是我现在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我的家人,请放心,我开始在点缀我的成长,因为懂得感恩我想我可以成长的更完美一些,我感恩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作家,书籍真的是那么神圣的存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每本书里的每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段落,都是那么惟妙惟肖,我承认我欠缺的阅读还太多太多,但我会努力用心把我读过的书认真读懂,不管是书籍还是生活,我都将会小心翼翼的去与你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