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三首诗放在一起,用意很明显,都和春天有关,所以在备课时,我就想把三首当成一个整体来教,用两课时完成任务,当然,前期布置的预对已解决了生字和熟读的问题。
第一课
我先让同学们罗列出三首诗中各自提到的景物,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同学们很快就把每首诗中的景物都详细的列出来。然后我要求同学们根据诗文的语言,判断诗人与当时这些景物之间的距离是远还是近。
很快,《江畔独步寻花》一诗,同学们一致认为诗人和景物距离比较近。然后在我追问中,同学们又说出了具体的理由,有同学说因为能看到对方家里,所以,判断可能是邻居(事实确实如此)。又有同学说根据花满蹊,以及特别提到花间的戏蝶、娇莺,猜测诗人当时与景物更近,应该就在花园里。于是我带领同学们在反复诵读体会后,一致认为全诗都是近景特写,并总结为三个字:近景、特。
相同的方法在分析第二首诗时,不难判断出诗人与景物之间距离比较远,重点在于,让同学们给诗人在景中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同学们在反复诵读后提出,因为能看到整个春城,看到皇宫和五侯家。所以猜测不仅离得比较远,而且站的比较高。于是我和同学就本诗景物归纳三个字:远景、广。
但这种方法在分析第三首诗时遇到了新问题,同学们马上就说,这首诗中诗人和景物之间的距离,不仅远,而且远的很,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京口和瓜州是隔着长江的两个城市,钟山与作者已经隔了几重山,所以说,京口、钟山作者当时是根本就看不见的,如果《寒食》已经是远景,那么这一个写的又是什么景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诗的最后一句,并思考“还”的意思和指向哪里?大家经过讨论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自己的家乡,所以,家乡的景象即使看不见,也会牢牢的深深的印在自己的心里,印在自己的脑海里,那么,关于这首诗,我们就可以总结为三个字:心景、深。
通过这样一种方法,我让同学们给三位诗人在各自的诗景中确定了他们的位置,表面上是让同学们给诗人找位置,实际上是让学生走进诗句描写的景中,让学习的学生成为“诗中的我”。
第二课
第一首诗,首先强调近景之“特”就是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比如本诗中的花蝶莺之于春天。由于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赏花时的心情,并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在几遍诵读之后,引导大家概括本诗内容为:享春景。
《寒食》相对需要一些关于寒食节常识的讲解,所以这首诗主要由我带领同学们来理解内容,通过介绍寒食节的传统习俗使同学们明白,飞花因为东风,东风吹拂御柳,柳枝燃起新火,新火既是祝福,祝福传至天下,由此也引导学生注意远景之广也应互相关连,诗人这首诗既是记录当时风俗也是歌颂,所以本诗可以归纳为:颂春俗。
《泊船瓜洲》诗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这几个词“一水”“只隔”“数重”,从而发现地理上的遥远与语言上的轻巧,虽千山万水,但一直牢记于心,觉得并不远,这是无奈之一,“又绿”“何时”,时间长久,但归期不知,这是无奈之二,江南春色,只是又一年的到来,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来越深,所以本诗可归纳为:叹春思。
通过抓住关键词的诵读理解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第一课感性认识诗文的基础上,理性的去把握诗文的内容和诗意,使一首客观存在的诗变成“我心中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