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生活观里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理念,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而物质也是缺一不可。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发现了一个可能放之皆准的问题。既是:大量耗费金钱的地方不外乎教育,医疗,娱乐。
读书私以为有以下几点无聊的打发
有意义的工具
闲时的谈资
娱乐的方式
知识的获取
等…
不管以何种目的而读书,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时间才是唯一宝贵而不可再生的.浪费时间可耻吗?
这也不是一个是非题,而是一个多项选择题.
有的人为了升职加薪而读书
有的人为了明智而读书
有的人为了无聊而读书
有的人为了观察世界而读书
有的人为了改变自己而读书
而另一些人
为了更好的欺骗他人而读书
为了设局策划而读书
为了了知人性而读书
为了控制他人而读书
为了高人一等而读书
我们无法评价个人读书对目的的追求,就像一本哈姆雷特各有各的解读,各有各的想法.书有时候能改变一个人而大多数时候只是把本性加深而已.
犹如一部金瓶梅不同的阅读所看到的也不一样
.有的人看到了如何阿谀奉承,步步高升.
有的人看到了如何迫害设计
有的人看到了善恶本质
有的人看到了如何获得女人心
有的人看到了警示
有的人看到了希望
有的人看到了社会万象
有的人看到了全部
在整个读书生涯里也有不同的变化,仅以个人经历予以浅薄表述.
在儿童时期没有看过连环画,仅以各种卡片为阅读素材.其实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卡片上有战斗力,战斗英雄,战斗怪物.那个时期是很单纯的收集卡片喜欢看各种英雄各种怪物的战斗力,天赋,战斗方式.
可是现在看来各种卡片是不是也代表了某种生活,有的英雄战斗力很高.可以说拥有了就是王者,君临天下.而有的卡片怪物的战斗力低而且不能跟其它怪物卡片融合.大多数抽到了都会丢掉.因为没用。
可以是在无意之间把怪物和英雄放在一起,好像两张卡片可以融合一样~
第二个阶段则是在初中的年代,在那个承受校园霸凌与侮辱的时间段。更多的则是一种逃避,逃避现实的社会,逃避现实的遭遇,逃避对现实的无可奈何,逃避看不到希望,逃避社交,也许整个过程沉浸在黑暗与绝望当中,产生的共鸣与追求也就更强。
而在那个阶段也是青春萌发与心灵最脆弱的时间段。
当读到 饶雪漫《沙漏》 承受的一切不幸也就不那么不幸了,进而去读了她的《左耳》感觉那时也很愉快。
随着霸凌的结束,看的方向也就改变了。《灌篮高手》的兴起让我喜欢上了漫画,因前期的霸凌老师对待我也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只有更惨没有最惨。位置也在了篮球位置上无关紧要的最后替补。在最后的角落里看起了漫画《银魂》《浪客剑心》《乱马》热血的漫画总是能激起单纯的少年变得热血。
漫画阶段的结束正式小说盛行的时候,特别是带有色彩的小说。回想那个时候所读的书也只能回忆起《弄花香满衣》《佛本是道》可能是对性的懵懂与渴望,那个时候也许能在这类书上找到寄托。
再后来的高中阶段,基础不好高层不稳。已经没有学习动力。这种无奈怎么表述呢?
就像是对老师与学习的抗争。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古人诚我不欺。也就渐渐淡忘了这个事儿.
在某一个时刻,上帝总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户。结束每天睡觉的时刻。记得那段时间,是鸡汤最盛行的年代。告诉你如何成功你必须成功 演讲讲的台下老泪纵横。也是那个时候看了一些现在自以不那么重要的书籍如《六定思维帽》《如何思考》《思维的不同性质》诸如此类
另一个阶段则是对技术的追求– 工具书
这个阶段最容易解释,各种问题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只需要辨别即可。什么查询手册,快捷方式,什么指南。这种书的作用及其简单也极其困难。它的唯一目的就是提升你的技能。我在想这也是为什么匠人比较的快乐原因,单纯的技艺发挥到极致。不是因为技艺卓越而快乐,可能是因为这个过程就极其单纯。一颗心一件事 一辈子!
在后来则是越来越成体系与杂乱,这个阶段则是来自一句话的引导.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清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所有人学,皆成性格”– 培根
这个时候有《如何阅读一本书》《奇特的一生》《沉思录》《穷查理宝典》《富兰克林自传》《金刚经》《圣经》《我不是潘金莲》等。也不是一页一页的全都看完,有些是全部有些则是几页 几十页。
总的来说这些关键词充斥着读书生涯:逃避打发时间 装逼 明智 有所求 解决问题 以致于现在的随性
总结的话,读书就像爱一个人。不在于睡了多少,而是真正爱过一个人之后,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被爱,每个女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而每本书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