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予
宁愿为自己做过的后悔,也不愿为自己没做过的遗憾。
01
因发展需要,部门近期考虑培养几个新人,在人员筛选上要求211、985毕业,人力部推荐了系统内几个符合要求的年轻人。
面试者里有几个来自我原二级分行的同事,皆是90后、单身。入行两年多,目前仍做着一线最基础的工作,可替代性强没什么技术含量。
简单来说就是每天连自己都在抱怨的工作,从长远来说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而按以往的惯例,作为单位的核心部门,我们部门很少会接收类似于他们这种经验相对缺乏的人,所以于他们,这应该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一方面从二级分行跳到省行,平台高度完全上升了一个层次;二来,在职业发展上,算是提供了镀金升值的良好机会,有利于未来职业道路晋升。
机会看起来很诱人,不过最终选择都是双向的,我要你,还得你肯来。
那么,他们是不是就借机跳出原来的枷锁,投入新的怀抱了呢?答案,并没有。
他们是喜欢目前的工作内容、享受当前的工作状态吗?
据我了解也没有,作为同一批入职者,我们彼此熟识,他们中有些每天做着无聊而繁琐的工作,往往疲惫不堪,抱怨工作的无奈,甚至曾想过辞职。没有所谓真正意义上的享受。
四个人勉强扯出三四条理由以表明他们意愿并不强。但我发现其实最核心潜台词是:我们不想离开家,换一个地方每周要来回,又要租房,费劲!
02
没错,他们家都在现工作地,即使不能住家也都属于一个市区,交通极其方便。当初我入职算是单位内稀有的外来人口了。
待了两年多我发现一个现象,这里的人普遍不喜欢到外地工作,即使这个外地其实就是同省隔壁市,一个小时的车程而已。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目前,离家近,环境熟,这是他们的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
而换工作地点,意味着要重新开始去梳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也需要花费精力去搞定租房等陌生的事宜,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看起来确实如此,但这看起来有点人到中年求稳定求安逸的嫌疑啊?
作为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职场中机遇的把握不应该远重于这些所谓的安逸因素?
03
小南,我有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潇洒旅行人。90年,研究生毕业时应聘到了一家外企,工作地点在广州,做了两年后,公司有意调动她到上海分公司。
男朋友在广州,家人朋友也在广州,但考虑了两天,经过与家人男朋友协商后还算干脆的应允了。
与前面一个案例相比,广州与上海的距离更远,上海面临更复杂的关系、更高昂的房租……
当然机遇也多,在她看来,尽管上海距离比较远,但无疑是个人提升的机会;长远来说,自己还年轻,工作几年再申请调回来,到时职位待遇肯定也优于一直在本地工作的结果。
现在她已经在上海两年了,确实,凭那股干劲她做得风生水起,又有大把的假期挥霍,与男朋友的关系也一直很好。
很多同学都对她的小有成就表示羡慕,并不是她比别人运气好,而是面对选择,她懂得在年轻的时光里,奋斗加持自己,所谓的安逸舒适哪凉快哪去。
04
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八小时,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甚至还要接收领导时不时的指责谩骂。
当有机会跳出这个牢笼,但代价是离开原工作地点,开始各种权衡利弊,把一切情况都搜罗出来考虑一遍,最终想想还是算了吧,好死不如赖活。
其实职场不乏这类人,是真的不觊觎锦绣前程吗?不是,包括我在内也会陷入以下泥潭。
沉迷于目前的舒适区不可自拔:
这里的舒适区指的是你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工作内容,我们不想花费时间重新去熟悉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即使机遇有益于你发展,你也无动于衷。或者心有所动也最终放弃了。
缺乏尝试、努力一把的勇气:
《当幸福来敲门》里有一句话:人生总是很累,你现在不累,以后会更累。在年轻的时候,我们要的多,就不得不去奋斗,尽管可能会是身心的疲惫。
但代价如果是离开原工作地点,那么可能很对年轻人开始犯难,很多人习惯了待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害怕独立的生活。再者,未知的一切伴随的是恐惧迷茫。所以还是安分的守着原地不动比较好。
人人都想着既能钉在原地不动,又能职场一路开绿灯。但这种概率事件不一定能轮得到我们。
05
年轻人不一定非得远走他乡才可一展宏图,但当正好有那么个机会出现在你眼前,需要暂时性离开你的舒适圈,其实应该更大胆的跨出去。
走出去,是为了触及更优秀的自己,也是为了让你的回马枪杀的更漂亮些。
比起机遇、发展,地点真的没有那么重的分量。
我们不怕陌生也不怕困难,就怕你无所求,提早步入老年人颐养天年的状态。
正如电影所说,与其用泪水悔恨昨天,不如用汗水拼搏今天。
在该奋斗拼搏的年纪,不要瞎了自己的资本,少一些顾及,大胆往前走,去尝试。
叶落归根?免了吧!你现在这片叶子还在发绿呢,绿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