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What。对于What,经常被询问的话术如下:
• 这件事你要做成什么样呢?
• 你的做法里有什么特点?
• 你要如何设置目标?
对于What的理解有一个最佳的办法,就是将整个目标设置和任务分解的方法论体系带入其中。所谓的你要把事情做成什么样子、实现一个什么实例,还原一本书的逻辑,表现为流程图、思维导图。这个就是的。
本质上都是对任务目标的设定,越是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越能设定出合适的目标,而这个What也会说的更清楚。
这个部分,我发现训练目标管理和训练黄金思维圈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过程。对于目标的找寻,要考虑Why的问题,对于目标的实现,要考虑How的问题,对于目标的设定和任务的分解,要考虑What的问题,越是训练目标能力,越能理解黄金思维圈,反之也是一样的。
我想谈谈黄金思维圈如何和我的三观体系打通
首先来看世界观。我的世界观是:站在觉察的视角,看投射的世界。
这里有几个假设:
• 人们拥有自主意志,可以跳出自己看待自己,也就是觉察的视角;
• 复杂的世界(右侧下层,也称为投影端/现实世界)都是由真实世界(右侧上层,也称为投射端)投影下来的;
• 人类的身体只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
对照上图,如果我们生活在投影的国际象棋里,那么,究竟什么是真实呢?
这个世界观的形成,受到柏拉图的本体论影响。但和本体论不同的是:我用两层投射来简要说明我的理念,但是,我认为实际上可能会有若干维度(远不止两层)。而真实是无法到达的,只有相对真实没有绝对真实,每个人遇到的更加(比较级,表示相对)真实,只是因为它见到了比自己更高水平的人、知识。
用世界观来解释
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一个透镜来看待世界,
不同人的透镜不同,我们看到的就不一样,即便我们正在看着同一件东西。常见的举例就是:盲人摸象,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手作为透镜来感知世界,世界自然不同了。再想想看,如果你带着红色镜片的眼镜,而我却带着主动3D的眼镜,世界更是不同。
这里有个推论,我们看到的都不是真正的世界,都是世界在我们认知中的一种投射罢了。因此,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要尽可能保持开放状态,不要有偏见,很有可能别人的透镜会看得比你更广阔
有偏见了,看得就变色了,别人和你说了多少,你还是依照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不能接受,说:“学思维导图有什么用,浪费时间”。
我的思路,就是去找到关于改变的第一因、最本源的要因,然后在原因上做持续改变
人和人的透镜不同,就会导致一个结果:有些人的透镜只是一层薄薄的玻璃,通过它可以看到更为真实的世界;有些人的透镜是万花筒,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就是扭曲的。那种更接近真实世界的透镜,会让人有总结分类能力。那些学习者就是知道学什么会带来超越他人的成长速度。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将自己的镜片换成那些高手的,比如思维导图高手。假如,作为草根的我,通过更换透镜就可以成为那些顶级高手,这不就是最顶级的改变方式吗!
这就是第一因哪!
透镜是一种类比方式,它只是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但是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既然谈本质,我还是直接从最通用、最本质的角度来谈。刚才我们提到的“通过透镜看世界”,那个透镜就是一种世界观,也就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人的世界观各不相同,有的稳定、有的多变、有的系统、有的破碎、有的清晰、有的模糊。
在认识世界方面,透镜是:一种稳定、系统、自洽、边界清晰的世界观体系。
• 在改造世界方面,透镜是:对事物规律、人性和资源认知的假设。
纯理论分析,还真是不容易理解,来看个改造世界的例子吧:别人向我们提思维导图,在公众号讲解思维导图(这就是一件具体的、改造世界的任务),提出之前必须要思考:假设是什么?说服读者的假设是什么?不仅仅要思考这些假设,还需要将假设写下来。如果读者真正学习思维导图,说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学习,那说明假设中的某一项一定是错误的,必须要想办法对假设进行回溯、反思、复盘,看看自己究竟是哪里错了,然后想办法改进,并期待下一次的成功。
这个世界背后有个逻辑:本质的事情难以理解、看上去特别难,但是如果真的把难事搞定了,那些只搞简单事情的人,基本无法再超越你。这就是为什么高手总是说:要去选择一些难做的事情,这本身就是捷径。对于这点我还真是深有体会,选择路径不要根据难易来选,要根据综合的阻力最小来选择路径:阻力最小的路上照样会有大石头,但是它依然是阻力最小的路径。那这个时候,就必须要突破那块大石头了,如果这会儿选择变道,那只能去往阻力更大的路上。
学习思维导图一开始是很难,但是学会了以后,看事情更透彻了,比别人更快了,你为什么不做呢?
思维导图就是把一段话拆解分类,归一组成的过程,复杂都是由简单相加,你懂得这个道理,就超过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