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也就是2016年最后一天的晚上,第一次全程观看了罗振宇长达4个小时的2016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自己追随“罗辑思维”专栏近三年,收获颇多,全程观看实属正常。然而在我的推荐下,老公陪我从头看到尾,其间还提出很多评价,有实属意外,或者说是惊喜!罗胖的演讲观点太多,我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章节,结合我家高三女儿谈一些感想。
人工智能这个词太自大,我一文科女确实只能了解极为肤浅的层次,如有表述不恰当,请谅解。
过去的技术,无一例外都是人类的延伸:弓箭是手臂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电视电话是耳目的延伸,互联网是我们大脑的延伸。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的延伸,不是在复制人类,而是人的替代,它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另外一个智能物种。人工智能的基础是算法、硬件、大数据。谁的数据更多、更精准、谁的技术怪兽就会被喂养得更强。机器和人类的最大区别是机器不会疲倦,它其实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一个勤奋、听话、完美的小孩。人工智能和人的关系,是心理学界经常讲的“大象和骑象人”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就是那头大象,它用自己的算法在走它自己的路,我们骑在它身上,偶尔给它下一个命令。它偶尔会听,能够改变线路,但是本质上,我们是跟着它在走。
举一个例子,假设十年后,人工智能医生已经极其发达,你私人有一部这样的人工智能医生,现在它给你一个建议,说:来把这个药片吃了。你说我为什么要吃啊?我不痛不痒。人工智能医生说,这是我跟踪你的大数据,有几千万页,了解了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也读了几千万页,道理你想我讲给你听吗?大概花一万年时间,你愿意听吗?你知道它说的都是对的,又不愿意花这个时间听讲,怎么办?还是吃了药片吧!
卡普兰,斯坦福大学教授,做了一个调查,美国有案可查的720个职业当中将会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中国这个数字会更多,大概70%几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也就是说你很可能会失业,一些现在很体面的工作也不例外,比如:翻译、律师、医生……听上去有没有毛骨悚然的感觉?
那什么样的人不会被替代呢?简单的说,如果你的优势是领导力和创造力,你就身处在一个暂时不会被淹没的高地上。什么是领导力?就是你会组织一群人去做一件极其复杂的事,一件从未有过的事,叫领导力。如果你能做一件从来不存在的事,这叫创造力。那你用这两种方式和人工智能赛跑,那就有一丝胜算。
听到这儿,我们夫妻由衷地对女儿的理想点了个赞!女儿的理想专业是“古典建筑设计”!我理解设计需要达到的效果不外乎:实用、经济、美观、环保,但是要设计出标志性建筑,则需要文化内涵的强力支撑,需要文学与建筑学的完美结合。
去年暑假,在女儿的强烈要求下,顶着酷暑,专门去了趟苏州,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它是贝聿铭先生建筑生涯中的封刀之作,秉承“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风格,与配套建筑珠联璧合,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穿行于馆中,走到游客稀少之处,渐渐有了凉风习习,坐在抄手游廊小憩,看着颤动的竹叶,穿越感油然而生:恍惚自己是寄居在忠王府的门客,每天读书、练字、女红、弹琴,期望偶遇良人改变命运……美好的建筑可以做到建筑本体和人的心灵沟通!女儿的感觉和我截然不同:至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看啥啥都美,用她的话说就是肾上腺素飙升,根本抑制不住!在博物馆的那一刻,其实我已经被“古建筑设计”这一专业所俘获,其实已经在潜意识赞同女儿学习这个专业,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还在纠结今后就业难度、薪酬水平、辛苦程度这些牵绊,还在试图说服女儿考虑更为实际的专业,太现实主义。
现在回忆苏州行的奇妙感受,结合罗胖昨晚的演讲,建筑设计,实质上就是一种跨界的能力,跨越时空跨越文学跨越力学、工程学,是整合的能力,整合现在与过去、未来,整合你与设计者的思维频道,它就是一种创造!建筑设计,会让文学情怀、历史精典与水泥钢筋这些完全不搭调的元素,不断发生融合、碰撞。试问人工智能能做到吗?
昨晚还有一段话肯定我之前的想法:现在的人是肯为一块点心里面装进去的一枝花瓣而付钱的;他们肯为一张漂亮的招贴画,因为感动而付钱;他们会为了故事而付钱;他们会为了想象而付钱;他们会为了一切让自己生命的一个瞬间突然能够变得美好一点的东西而付钱。未来,在时间这个战场上,有两门生意会特别值钱:第一:就是帮别人省时间;第二:就是帮别人把省下来的时间浪费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 我理解为:未来,人们会为能够触动自己心灵的任何一件商品付钱,会为自己精神上的共鸣、愉悦付钱。
感谢《时间的朋友》!感谢罗胖!第一次较为系统了解人工智能的未来,接受了震撼级别的学习和认知,彻底摈弃了现实主义的思维,坚定不移地支持女儿朝着“古典建筑设计”的方向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