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今天能跟大家一起聊聊《主角》这本书。《主角》是我2020年读到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本好书,真的可以抚慰隐痛、净化灵魂、给人力量。
《主角》这部小说描述了秦腔演员忆秦娥从从一个放羊娃,到县秦腔剧团的烧火丫头,再到省秦腔直至主角的人生历程,反映了秦腔在历史长河的起起落落,并围绕主角演绎了众多舞台以外的故事。
丰富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语的巧妙运用,深深吸引着我读下去。
1.忆秦娥的起伏人生给你带来怎样的思考?
下面我们先来聊聊主角忆秦娥的一生。在忆秦娥的一生中,有两次重要的命运转折,第一次转折是被舅舅领去唱戏,第二次便是意外的进入省秦腔团。
故事的主角忆秦娥最初只是山沟沟里一个普通的放羊娃,那时她还叫易招弟,上面有一个姐姐。因家中贫困,便跟着舅舅胡三元来到了县剧团,从此,走出大山沟,成了山里人羡慕的“吃公家饭”的人。舅舅领她学戏时,嫌原来的名字太土,于是,将她改名为易青娥,舅舅给她这个名字,也是因为省城剧团的大名演叫李青娥,才照葫芦画的瓢。之后,她在北山演出大放异彩,秦八娃老先生又替她改名为忆秦娥,名字出自李白的诗作《忆秦娥》。忆秦娥两次改名其实与她的命运转折是相对应的。
那时年幼的忆秦娥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秦腔皇后”,她的舅舅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一领,竟会领出一代秦腔名伶。
忆秦娥来到县剧团,为了学戏吃尽苦头。因舅舅不着调的性格,忆秦娥从剧团的正式学员沦落为在食堂帮厨的烧火丫头,被同学冷落嘲笑,被廖耀辉欺侮,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即便是这样,忆秦娥依然是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她那“憨憨傻傻”的性格让人读着既心疼又佩服。
烧火的日子,她依然没有放弃练习基本功。荀存忠也正是看中了忆秦娥身上的韧劲,才决定收她为徒,将衣钵传与她。
努力改变命运,谁也想不到一个昔日沉默寡言的烧火丫头竟有如此扎实的功力,把戏演得如此传神。一折《打焦赞》让台下的戏迷叹为观止、拍案叫绝;《杨排风》、《白蛇传》的演出也是一次比一次成功。忆秦娥就是凭着这股子韧劲、苦劲,最终从烧火丫头成为了舞台上人人羡慕的主角。
忆秦娥的一生大起大落,她承受的痛苦并不是我一常人能感同身受的。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活法》中的一句话:只要你足够努力,神明也会来帮你。作为舞台人物,忆秦娥的人生是令人羡慕的,四位老艺人和秦八娃对她偏爱有加,且在人生的各种关口,很多人都给了她最有力的帮助。她的人生似乎永远有贵人相助,因此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排挤、嫉妒,甚至被楚嘉禾造谣。但我们都知道,这一切成功和帮助的背后都源于忆秦娥能坚持,肯下笨功夫。一个人,只要你做到够好,只要你够努力,自然会有人相助。
坚持做事,下笨功夫。
无论是是成为烧火丫头,还是在家养娃,忆秦娥都在坚持做一件事:那就是苦练基本功,忆秦娥算不上聪明,她一直是在傻傻的坚持,努力的练习,并不认为唱戏有什么捷径可走;包括她的舅舅胡三元,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很专注的敲鼓,为了敲鼓忘记一切。也只追求敲鼓和秦腔的完美呈现。其实,自以为聪明的人永远在走捷径,而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那些真正聪明的人,总是愿意下笨功夫,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因为只有通过下笨功夫,才能把该练的基本功练好,让你在关键时刻不栽跟头。
以前我总以为厉害的人天生就聪明,拼的是天赋,可是当我真正走近了那些厉害的人,看到的却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和跟自己死磕的果敢。
大道至简,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上最深刻的道理就是那些最最平常的道理。懂得慢下来下笨功夫的人,就是懂得把朴素道理践行到极致的人。
用最专注的心,做着最平淡的事,不急不躁,收获最有价值的生活。坚持做事,认真做事,少点浮躁,多点安静,这是我以后要坚持的做事态度。
2.结合书中人物谈谈你对“主角”的理解。
暑假看完这本书,我就和朋友交流讨论过“主角”这个话题,为什么本书不以“忆秦娥”为题,而是以“主角”为题目?讨论过它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主角》里的那些配角,像四位老艺人、胡三元等等,在自己一生的向往和奋斗之路上,都是实现自我、展示自我、发掘自我、不屈于自我的主角。我们也透过文字,看到了他们不凡的奋斗人生,他们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所以,准确的说,主角不仅指忆秦娥,它更是一种更广泛的象征。
1.戏中主角
说到主角,我首先想到了戏曲,我们先来聊聊戏曲中的主角。以前很少关注戏曲,可看了陈彦老师写的《主角》之后,对于戏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书中描写的吹火和卧鱼也十分好奇,于是,上网查了秦腔的吹火和卧鱼,以及演员如何包头,又翻看了《秦腔》这本书。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主角的艰辛与不易。
能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在戏剧的世界里,主角是稀有、短缺的资源,在舞台中央,有着耀眼的光芒,也是名利场芸芸众生耗尽一生气力争夺的对象。
可忆秦娥成为主角似乎更有戏剧性,因为她本身对主角这个身份是排斥的,她似乎更愿意做配角,而且每次面对痛苦时,她最想做回到村里放羊,甚至在最火的时候,选择结婚生子,逃离舞台。大家不理解她的做法,有人似乎觉得她矫情,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光鲜艳丽的主角,却还不满足,这种不被理解也招致了更多人的不满。
作为主角,忆秦娥是苦的,首先是练功苦,她六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地练习,身上没有一寸肌肤是不曾受过伤的。登台后,为了满足出演主角的要求,无时无刻不在练习。其次是登台的苦,登台前控制饮食、化妆、包头、默戏。当大家都在放松的聊天休息逛街时,她只能强迫自己睡觉,养精神,不敢有半点差错。我记忆最深的是演出时为了扮相好看,在包头时需要用力把眼吊起来,第一次登台下来她就晕倒在了后台,每场吹火戏也总是让她吐得一塌糊涂。但对于忆秦娥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是成名的苦,成名后,被同事孤立、嫉妒,被流言蜚语缠身,这种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是对忆秦娥最大的伤害。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在想,生活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其实我们更多的人都在以自我的方式看待他人的生活,以自我的思维评判他人的做事方式。没有感同身受却要强加评判,这就是一种伤害。
谈到理解,我不得不说说那位样貌并不出众,甚至一开始还被团里的人瞧不起的秦八娃。书中,秦八娃是个重要人物,没有秦八娃,或许就没有忆秦娥以后的声名大振。秦八娃不仅是忆秦娥戏曲方面的导师,也是她的友人,是她人生的导师,更见证了主角一生的起起落落。
秦八娃是忆秦娥艺术、文化上的导师。忆秦娥本是个放羊娃,没有什么文化素养,初期时戏曲上的成功是凭借着一身过硬的功底和超强的记忆力。可秦八娃认为,唱戏做人不能两张皮,不仅唱戏的基本功要过硬,而且唱戏人本身的文化素养也很重要。他给忆秦娥列了书单,让她通过这些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戏剧,把戏唱得更好。单单是这一点就能看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秦八娃对忆秦娥说的两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也道出了主角的真谛。
忆秦娥在遭到污蔑时,秦八娃对她说:“秦娥,你太优秀,就遮了别人的云彩,挡了别人的光亮。人性之恶,恨你不死的心思都有,何况是口诛笔伐。何必去想,又何必去与还搞不明白的敌人计较呢?如果你因此而痛苦、战栗,甚至消沉、退却,那岂不是正中人家下怀了?听我一句劝,天地自有公道。黑的说不白,白的说不黑。即使把白的说黑了,你对秦腔的贡献也已写进观众心底了。记住:能享受多大的赞美,就要能经受多大的诋毁。同样,能经受住多大的诋毁,你也就能享受多大的赞美。你要风里能来得;雨里能去得;眼里能揉沙子;心上能插刀子。才能把事干大、干成器了。”
她在最后经历网络暴力时,秦八娃又对她说:“主角就是把自己架到火上去烤的那个人。因为你主控着舞台上的一切,因此,你就需要有比别人更多的牺牲、奉献与包容精神。有时甚至需要有宽恕一切的生命的境界。唯其如此,你的舞台才可能是可以无限延伸放大的。”
秦八娃是真正理解忆秦娥的人,或者说,秦八娃理解的是每一个站在舞台上光鲜艳丽的主角。这也让我想起朋友说过的一段话:我们有时候会被表面的幻象所遮蔽了双眼,这遮蔽不是因为某些包装,而是很多人自我的伪饰。我们看到的亮丽外表下往往裹着的是遍体鳞伤,甚至还有我们不曾看到的心灵的痛楚。不是每个人都会让你看到他曾经经历过什么的,即使你看到了,也未必能体会,更不必说你愿意为此而有牺牲。天下哪里有唾手可得的胜利!我们看到别人嘴里的馅饼,永远都是用血汗做的馅儿!
忆秦娥的人生告诉我们,主角并非处心积虑,而是水到渠成,因为那是用坚定的信念和血汗换来的。
2.戏外人生
这部作品中,我最喜欢作者笔下刻画的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在里面看到是他们的一生,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有很多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他们都在努力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忆秦娥的舅舅胡三元,一辈子执着于给人敲戏,练就了一身了得的鼓艺。他一生命运多舛,但从未不屈服于命运,也不屈服于困境,他身上的那股劲令人感动。他认认真真地敲了一辈子鼓,无时无刻不在练鼓,这使我想到一句话:人活着还是应该有点坚持、有点热爱。命运不会亏待那些努力的人,胡三元因为敲鼓敲的好,在牢狱中时,连“狱霸”都高看他一眼。他走到哪,哪里就有他敲鼓槌的人生,因为他坚信:人一辈子要靠业务吃饭。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他都会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人生这场大戏,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所以,我们也要像舞台上的主角那样,拼尽全力做好自己,把自己人生的主角演绎到极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或在真情意切的世俗生活中,愿我们都能做好自己人生的主角,活出各自的精彩,同时保持希望、爱和善良。
3.联系本书和你的经历谈对坚守与创新的理解。
坚守初心不易。《主角》中有为戏而生的令人敬重的老艺人苟存忠、古存孝、裘存义、周存仁,他们都曾经是舞台上顶尖的角儿,因为时代原因沦为了看大门的,甚至被后辈们嘲笑,然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都没有磨灭他们对秦腔的热爱,对秦腔的痴迷。也许正是他们的坚守,数千年来才使秦腔延续发展至今。
一出戏的传承,无数人的坚守,留住了一方文化根脉。
坚守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生活。教育也需要这样的坚守。
坚守教育初心。我们常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我们的教育初心是什么?是培养人,人才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当我们永远把培养人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坚守自己的教育初心,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也就有了更多的宽容之心,那些工作中的抱怨、懈怠便会减少,幸福了学生的同时,也幸福了我们自己。
除了坚守教育初心,我们的教育还应该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学生在不断变化中,教师也要变,要变成一个学习者,才能追上时代和学生的脚步。
毕业从教后,一心执着于课堂教学,听名家讲课视频,向身边的老教师请教,自费到名校学习,潜前行的路上有过失败的痛苦,也有很过迷茫和困惑,但一直在坚持,在寻找方向。慢慢地找到了方向,那就是在读书中进步成长。
2020年是我在专业上进步成长最快的一年,因为我在读书成长的过程中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坚持读书、坚持写教育随笔,坚持打磨自己的课堂,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力量,这种力量重燃了我的教育激情,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梦想。
这样一次次的读书交流活动促使我在不断阅读,不断思考,不断成长,也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多读书,才能不断以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坚守教育初心,永葆教育生命底色。
结尾,用作者陈彦的话来总结:“忆秦娥与剧作家秦八娃,还有先后五任团长,包括忠、孝、仁、义四个老艺人等,都寄托了我对秦腔这一行当的理想与信念。当然,无论秦腔还是《主角》,依然是载体,我是想通过这些,来承载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那股流动血脉、血象,尽管这可能是那股血脉的根须部分,但根须有根须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如此,教育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