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每一份思考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可以借助便利贴,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通过简单的关键词可视化后,在小组中进行展示交流,课后进行反思,进而获得成长。 “思考可视化” 小小的便利贴有着大大的用处。和头脑风暴、分类、结构化等等组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的思考如同爆炸一样不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一切的目的都是指向看见每一名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
小组合作在是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设计良好的学习任务,学生在遵守明晰的各项规则下进行主动的、真实的学习。这是在彼此的对话中聚焦问题、分享体验,检验思考的过程。它促进自我学习的反思,从而达到了深度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并不简单。首先,问题的设计很重要。其次,规则清晰很重要。小组活动要有明确的规则,学生通过思考一表达一倾听一修正的过程,学会组织语言、说清想法、吸收观念、调整想法,最终深化自己的知识。最后,反思评价很重要。每个活动后都需要反思,建立一种促进个人努力、组内成员相互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以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流于形式。在从“教师中心”向“以生为本”转变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制的,如何才能既开展充分的学习活动,又达成相应的课堂容量、完成教学进度呢?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往往需要放慢速度,给予时间。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呢?余文森教授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有效学习有三个考量指标,即学习速度、学习效益和学习体验,三个维度必须同时考虑,只注重单一的维度,很难实现高效学习。如何找到学生活动与课堂容量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1.整合活动任务,达成多维度学习目标。课堂中的活动任务设计并不是“灵机一动,走到哪算到哪”。为学习而设计的活动,需要有计划、有流程,做足前期的准备。教师必须树立课堂教学的时效观念,优化教学任务的设计,兼顾学生的体验。
2.围绕真实学情,精准校正知识盲区。课堂教学主体是学生,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基于真实学情下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辅导、激发、促进学生的真实学习。否则课堂教学内容犹如“空中阁楼”一般,一直停留在教师的预设中,无法高效为学生服务。
3.限时课堂活动,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每一个学生活动,都可以通过足够有限的时间设置,既培养学生的时间观也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的每项学习任务,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和所需要达到的目。
4.整体把握进度,科学调节课堂的容量。“慢才会快”“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与思考的方法,任何知识概念的学习难度就会变低。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教师必须让学生在基础单元或基本的教材内容学习上有充分的时间来学好。”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一个学习个体,和他们建立真诚互信的共同学习关系,并为他们的学习构建一个充满安全感、支持与帮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