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首先发表在自己公司公众号“杭州启扉心理服务”,也是2020年的第一篇。
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洞察心的韵律。
喜欢的话点赞关注支持一下我吧!
特殊时期,停久了,人很容易心安理得,理直气壮。
从最初全国人民叫苦连天,各种委屈、觉得人不如狗的不爽感,到如今悠然自得的花式宅家,刷抖音、拍视频、云直播、各种亲人挑战屡玩不爽,欲罢不能。
这不,就连宅家都能宅出一条鄙视链:
美食初学者鄙视在家饭来张口的,我多能干!
抱着书本打瞌睡的,鄙视天天只知道研究吃喝的,我在看书!
蹭海量免费知识付费网课的,鄙视刷网剧小说的,我多上进!
微博终于不再有明星霸屏,处处都是国家自豪感,燃我华夏子民豪横心!
一个字:爽!
不管你怎么宅,不会再有人逼你相亲、与客户喝酒、和同事撕逼,心安理得地颓废,太爽了!只要不出门,少添乱,我就在给祖国做贡献。「在家躺赢」竟然也能和「保家卫国」划上等号,也是一大罕见之事。
还有网友分享,每天看着疫情上升的数字,内心感觉不到恐慌,甚至有种莫名其妙的放松的感觉。想着,就心安理得的可以不去好好生活,不用勉强自己了。终于可以逃避现实了。就是这样很放松,很惬意,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感觉。
甚至内心隐隐还会有一个奇怪的声音:其实不必应付这个世界的感觉似乎也挺好的。
可以理解。庆幸一下,我们终于学会了和这场疫情危机和平相处,进入到了新的「舒适区」。盯着上涨的数字,知道快要过去了,一定会好起来的,不再那么焦虑。看见某企业又推迟了复工,某地区又重新封锁了小区,没关系,这样舒服的寒假我还可以再多几天。
为了应付变化的环境,人天生会有「适应」或「改变」环境的能力。潜意识里,当我们感觉到害怕和恐慌,但却短时间无法改变现状时,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人必然以一种方式「适应」当前的处境,为这个处境搜寻合理化的理由,以对抗无力改变的焦虑和痛苦,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心理危机。
一种极端的现象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人质情结」。那是在人质自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时,忽然对犯罪者产生的一种心理依赖和好感,目的是在极度恐惧的脆弱生命状态下不至于让自己精神崩溃。
这是人进化而来的能力,它能帮我们抵御绝大多数内外部刺激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动荡,就像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但我今天想谈一个相反的角度:当我们真的「适应」了一个无法摆脱的处境后,而感到舒服放松,我们也要区分:这种舒服有多少是出于「缓解新环境带来的焦虑」,有多少是在试图回避自己的「人生课题」?
区分两者,有助于帮我们看清自己真实的局面。
比如,我身边有两个朋友,称他们为A和B吧。
A是职场精英,尤其擅长制定计划和目标,而且执行力是那种让我羡慕得流口水的那种,唯一不太好的是,婚姻糟糕得一塌糊涂,用她的话说,疫情结束就必须离婚。
B呢,平时跟我一样,喜欢宅在家里干点感兴趣的事情,练练毛笔,弹弹琴,追追剧,工作应付自如,只是35岁的她还没结婚,大龄剩女无疑。
我们仨有一个群,叫做「2020计划执行群」,三个女人抱团奋斗,挺好,每天发发自己的感受,收获。
A说,「这个疫情过的我跟他都快重新处出感情来了。」一开始,她一想到要跟老公同处一室这么久,还哪都不能去,想想就窝火,可是真的停下来后,她和老公居然相隔5年第一次跟对方彻夜长谈,很多心结说开了,看见了彼此给对方造成的失望与忽视,她离婚的念头有一些松动。
B呢,也没停下心理咨询,用线上的方式继续探索。我问她为什么没趁这个机会休整休整?她发出一连串黑人脸,然后反问我,「你不是也在继续你的督导与线上培训课吗?」——我想我能明白她的意思,生活方式可能会有所改变,但我们的人生课题从来没有停止过。
错把「舒适区」当成永久的避风港,最后买单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但是,幸运的是,一旦发现自己在用适应性来对待当前暂时的危险,人就可以选择往前迈步,或者继续停一会儿。一个人可以重新思考在当前的处境里,哪些变了,哪些并没有变化,从而充分利用好当前的机会,为自己人生的课题而服务。
毕竟,「舒适区」呆久了,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岁月静好的错觉,反复强化「我是安全的,这样很好」,而对可能的风险和变化没有丝毫抵抗力,一旦超出认知,心理防线就全线崩溃,随之而来的是,更消极的抵抗和否认,更向下走的情感漩涡。
一般来说,为了避免人的「驻足不前」,我们的内心会出现另一种冲动,是挣脱舒适区(要说人的心理机制可是相当强大),要走出来淋淋雨,让自己发展出新的应对能力。
如果你听到了内心时不时会碰出的一个声音:原来宅家躺赢的人生也没那么香啊,赶紧复工复学吧!但真的收到了复工复学的通知了后,你又会怎么应对呢?你是不是又想想,不不不,我还没准备好,能不能再缓缓?其实,emmmmm……老板我这外出还是有风险,您看这……
没关系,我们都一样,想再多「懒」一会。要知道,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千万别跟自己的惯性作抗争!否则,你越自我批评,结果可能是宅得越久,越懒得翻身。因为,你会隐隐跟自己说:都这么批评我自己了,「我」还不听,可见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此处的「这样」,可以替换为:懒惰、宅、不爱交际、性格孤僻、没用、容易退缩、做自己等等)
表面上看是内归因,对自己的了解看起来又更清晰了,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懒」找台阶下呢。
「舒适区」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别把它当成你的全部世界了。在必要的时候,不妨让自己提前一点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怎样的「舒适区」里,比起「意义不大」的自我批评,知道自己真正在干什么,更加重要一些。
哪怕是意识到,原来我暂停了线上学习,是因为我想缓一缓,偷个懒,等到春暖花开,我会继续站起来的;哪怕意识到,原来我缺少的不是陪伴爸妈或子女的时间,而是与他们真正亲密相处的能力;甚至,迟迟不开始我的2020年计划,其实是我并没想的太清楚接下来到底要怎么过。都是可以的。
但你要知道,停下来的只是「线下人际交往」这一生活方式,并不是人际关系的困扰本身。可以一边宅着,一边偷偷地想:「我这么个心安理得,有没有可能是我自己选择的?」在内心层面,还是要真实地面对自己,可以不让别人看见。
认真想一想这个问题,就等于你在心理好好检查了一下现在你呆的正爽的「舒适区」,尺寸到底够不够,是不是该装装修,扩大下面积了。
你可以自己决定它继续还是升级。
冬天的时候,我们往回缩着、储存能量,感觉到放松,甚至是有点颓废都是很自然的。你可以继续享受着,或者可以一边享受一边看清楚自己的选择,等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都有能力第一时间走出去,行动起来。
早一点发现,早一点「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