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自认为语文的重要程度不容忽视。它是一门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常常不被重视、但步入社会后却又不知向谁讨教的学科。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 摘自百度百科
我相信现在哪怕是在职场上求得一官半职的人对于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也并没有进行优化的习惯。
如今会倾听、会表达被纳为情商高的行列,有学识又肯持续读书则被称为爱学习、学霸。然而这些所谓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不正是多年义务教育下应有的基础产物(能力)吗?
当我们的身份还只是学生时,学习多年的语文学科,大概是成年后最该被学以致用的一门课程了。
自打我们出生,理解能力就开始自己生长,我们努力的对这个世界展现求知欲,只是当你还学不会表达时,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咿呀学语。
那一刻我们开始学着认知。只是表达内心的想法及感受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有点难度。
听、说、读、写,可以说这四项技能若能被人同时拥有,旁人自然无一不佩服、不羡慕。会说的去做了讲师、会听的去做了心理咨询师、会读的去做了播音、会写的成了作家。
然而我们也必须懂得每一项技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是任意一项技能做到优秀就可以为你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
可混迹职场与社会多年的我们,谁敢说自己完全掌握了这四项技能,大概也没人会相信。(且不说“译”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能有多大的占比,连基础功课都被忽视掉了。)
有些关于文字的真相是我们不得不再次回顾的痛点,它们也正是我们逐步退化的技能。
听
我们说在这个世上不能不与人打交道,哪有人可以独居一辈子呢?毕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需要靠着在社会中自我实现来充盈我们的整个人生。那么倾听、聆听就是社交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某种时刻它甚至比“说”还要重要。
事实上,能听明白话的人并不多,也需要极强的理解能力。可以说听别人说话既是一种礼仪、教养,也是一种技能。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说话,也在不断地听别人说话,如果不是文字工作者,很少有人会去研究文字、文学、更不会去关注如何听别人说话。
但在生实际中,随处可见很多人的委屈无处可说,因为很少有人有时间听,也很少有人真正做到了倾听。
竖起耳朵专心去听都没有太多人做到,更何况在听的过程中还要去理解、去体会,总结出对方表述的中心思想及观点。
沟通中很多误解正是因为两个人聊天时,一方误解了另一方。每当这样的“悲剧”发生,接下来两人的对话就不再是正经的聊天,而是各自解释自己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如果听都听不明白,那更别提“说”了。
说
语序、语法、表达逻辑等障碍使我们在于他人产生交际时常常需要思考再三才敢确认发出“表达”这项指令。
也就是说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的逻辑及书面语的整理,精准地传递给他人成了一套难度系数极高的动作流程。否则误会、无效沟通、废话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由于我们对很多文字的读音、写法不够确定,便常常会依赖于百度或其他字库,而不是依靠曾经对文字的记忆,因为那些记忆正逐渐被清除。
说话、倾听、表达、发泄哪一样都需要语言做支撑,而想要把自己的意图、想法以文字或口述的形式进行对话,这就需要一定的学识功底。
典故、名言、诗句、歇后语,无高低贵贱之分,它们都可以作为交谈的素材被重新组织到你的语料中,当然这要看你面对的人的层次需要你在对话中提取哪些素材。
读
常常听到有人问起“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读书能改变现状吗?”
从这些问题中不难发现,不断寻求一个完满的结果成为人们的常态,于是绝大多数人很在意短期利益,我常常会反问他们“假如让你读书一周,就给你涨工资,你会怎么做?”当然没有这样的假如。
我们都知道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职场对于学历门槛一再上涨的趋势,都意味着学习是件不可不做,也不可偷懒的事情。
然而不论你听说有多少人成功地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在行为上你也还是更愿意去听从惰性的安排,一再排斥读书的行为。
我们对人际关系进行处理需要靠学识带路,可是当你的学识不够、或者说你生活的环境中没有学习的机会怎么办?聊天时候没有素材、不会开玩笑、或是一说话就错怎么办?
读书。如果你身边的语言环境无法提供给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读书能够填补你生活中空白的人生经历,让你更具想象力、创造力、思考力及逻辑思维,同时不同书籍的累积会使你获取到不同类别的知识存量。
有了这些,你才知道不同层次的人可能会有怎样的阅历、不同性格的人可能会倾向于怎样的相处方式。
写
比如手写文字的功底该不该被拿出来炫耀?如果它只是一项基础技能,那为何成年人的世界不再留恋于对文字的雕琢?还记得曾经被田字格圈起来的文字结构及规范吗?还记得的、地、得的用法如何区分吗?“蕴含”及“蕴涵”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很多孩子都曾经模仿过大人的笔迹,在当时那似乎是一种对成年人世界的向往。
孩子们对于作业本上的笔误或马虎,引来赫然批注的“罚抄十遍”字样常常感到无力及烦躁,而只有少数学生会对自己的错误表示接受并反思。
然而当智能输入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字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手写文字竟然化作了陶冶情操的艺术表现形式,或者职场人临时记录纪要的便签行为。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能看到文字,但写字的场景却如此固化,以至于提笔忘字也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我们会发现曾经的很多技能似乎成了当时被迫去接受的一项任务,说都是被动惹的祸也不为过。逃学、翘课的行为就是那个时代对学生反叛心理的最好证明。
如今的人们每当发送邮件或信函都需要再三查阅格式、落款,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大脑已经在逐渐清除那些曾经一度充满我们记忆的学识及技能。
结语:
人类的被动、惰性使得人们常常想要逃离曾经的记忆。人们都说上了大学后,学业立马就轻松了,那么如此说来大学是在为你逃离艰苦奋斗、挑灯夜战这种状态提供场所喽?
在大学里没人会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有效学习,但是在大学这样的小型社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必定成为我们步入社会的基础要领,而这一切正是检验我们“语文”功底的大好时机,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引起重视。
我们必须懂得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的结合才能使未来的路走得更远,更稳。
说句题外话许多家长朋友都在烦恼“如何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如何学好语文”“如何使孩子对作文感兴趣”。
可试想如果我们从未放弃这些基础技能,还会不会提出这类问题呢?或者提出这类问题的概率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