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摩加迪沙》,又一自信的政治之作

摩加迪沙,索马里的首都,也是这部电影的片名。不过,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是在摩洛哥拍摄的,耗时四个月,从二零一九年十一月拍到二零二零年二月。之后,疫情爆发。导演没有选择在摩加迪沙实景拍摄并不是受制于投资,而是因为危险系数太高——毕竟索马里这个国家最著名的人文关怀是索马里海盗,倘若选择霸王硬上弓,那么,现在上映的电影可能就不是《摩加迪沙》了,极有可能是纪录片《解救摩加迪沙剧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题材也比较敏感,虽然讲述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但总归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儿。

朝韩问题,严格来说算不上什么新鲜题材。它的外壳是仿照好莱坞工业标准制作的商业片,枪战、打斗、追车,要素齐全,负责给观者提供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与爽感。内馅则是韩国人最擅长的政治惊悚片。它主要讲述身陷索马里内战的朝鲜和韩国大使馆外交官们并肩作战,最后成功逃离首都摩加迪沙的故事。

主角们不光要找到最佳的求援路线,突破叛军的包围,同时还要接受纠结的内心考验:如何与你的仇敌结盟,又如何接受“民族分裂难以挽回”的事实?

01.

作为一部复合类型片,《摩加迪沙》首先展示的是对各类商业元素驾轻就熟的操练与融合。

影片不光注重视觉轰炸与动作场面的狂野,更从细部揭开了战争的真实残酷,构成另一种冲击力。

1990年,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爆发政变。

当地的叛军势力与心怀不满的民众形成合流,他们上街游行抗议,要求现任政府下台。

为了镇压暴乱,当地民众被政府军肆意地拖行、践踏、暴打。

来不及逃跑的人在枪林弹雨中倒下,留下遍地鲜血。

镜头扫过,死亡占领了摩加迪沙的黎明。

死不瞑目的尸体侧歪着头,仿佛在目送主角离开废墟。

比死亡更残酷的,是渗透进整个国家的毛细血管中的“暴力因子”。

深夜,毫无防备的朝鲜大使馆被叛军洗劫一空,外交官林龙洙(许峻豪饰)只好带人连夜出逃。

逃亡途中,他们遇到了儿童叛军,叛军拎起比自己还高的冲锋枪,嘴里嘟囔着,“突突突突!”

一看这架势,大人们一脸懵逼,只有几个小孩子立刻心领神会地捂住胸口,配合他们的表演。

然后叛军们就哈哈大笑,心满意足地走了。

在战火掩映下,这场闹剧显得尤为戏谑。

同样是仍然懵懂无知的稚童,却在命运的挑拨下走向了两处极端。

一方被暴力思维浸染,被裹挟进战争,去帮助大人捍卫所谓的和平。

另一方却得到了大人的保护,得以保持童真。

眼看着就要被叛军追杀,走投无路的林龙洙叩响了韩国大使馆的大门。

故事的高潮,由此拉开序幕。

02.

电影的前半段,并非只为炫技和提供故事舞台那么简单。

它的意义,在于摆好了一面精心设计的镜子

陷入内乱、互相残杀的索马里实际上正是朝鲜半岛的对照组。

只不过,前者展现的是“战争进行时”,后者的重点放在“战争后遗症”。

1948年,二战结束后,在美苏介入下,朝鲜半岛正式分家,南北两大政权各自强调了其合法性。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南北韩迟迟未能统一。

自此,“分裂”带来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区隔,更是心灵上的隔阂、身份认同上的游移与抗拒。

同样的,片中主角们也不得不陷入多重身份的切换与挣扎。

第一重身份,是仇敌。

故事开局,为了争取加入联合国的关键票,朝韩双方的外交官展开了激烈的外交竞赛。

他们一边努力游说索马里总统,一边想方设法阻挠对方的进程。

你在明处使绊子,那我就在暗处捅一刀。

朝鲜外交官派人抢走了韩国准备送给总统的礼物,并抢先一步与总统会面。

随后,不甘示弱的韩国外交官进行了反击——新来的顾问姜参赞(赵寅成饰)借外国记者的手,放出了朝鲜为叛军提供武器的消息,以此挑拨对方和当局的关系。

可悲的是,语言已经无法弥合朝韩之间的裂痕。他们情愿说着蹩脚英语与异国人结盟,也不愿意与说母语的人为伍。

私底下,他们提起对方都是“北边那帮家伙”、“那些韩国的混蛋”,语气不善。

哪怕活生生的人就站在眼前,脑海里最先想起的还是带有妖魔化色彩的传言。

哪怕为了活命,他们选择暂时结盟,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绝不能报以信任。

正如韩国大使韩信圣(金允石饰)所说,“有时候会有两种真相。”

在国家立场面前,无论信或不信,个人眼中的真相根本不重要。

巧妙的是,除了直接用台词昭示双方价值观的分歧,片中还以“奥运会”作为意象。

在韩国人民看来,“奥运会”是民族自豪的象征,所以才在大使馆里挂满汉城奥运会的纪念品,彰显国威。

在巴力总统看来,这既是代表先进文化的产物,更是稀缺货。

为此,韩国外交官才决定把开幕式录像带作为礼物,送给总统。

而在朝鲜人民看来,“奥运会”却成了“资本主义腐朽的产物”,仿佛多看一眼,都是对于共产主义信仰的玷污。

第二重身份,是同胞。

起初,饭桌上的双方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明明是在一张桌上吃饭,气氛却比吵架还尴尬。

有人夹不起菜,坐在对面的朝鲜女人默默帮她压住了菜叶。原本僵硬的氛围,出现了一丝松动。

如果仔细留意的话,你会发现片中存在多组人物镜像——

韩大使对应林大使、姜参赞对应太参赞,韩大使夫人对应林大使夫人。

无论是衣着、外貌还是人设,他们都极其相似。

而这样的镜像设置到了此处,更显荒诞。

以下场景无疑对朝韩双方长期以来僵持处境的一种真实写照,亦或说缩影——他们既是随时可能同室操戈的仇敌,又是文化同源的同胞,唯有在生死危机面前,才能暂时搁置分裂,以家人的姿态共进晚餐。

说到这,韩信圣这个人物值得单聊两句。

作为使馆的一把手,此人疑心极重,相当势利。

当初录像带被抢,他第一时间把矛头指向姜参赞,怀疑他是内鬼。

在姜参赞提出哪怕看在孩子的面上也应该收留朝鲜人时,他不为所动,觉得还是先顾好自己比较要紧。

直到卸下“敌人”的包袱,他才发现朝鲜人并非难以沟通。

当晚,他和林龙洙来了场“非正式会谈”:

“当左翼是不是有很多不便啊,我看你用左手呢。”

“我双手都用的,只用左手的话,怕别人说我是左翼分子。”

此话一出,你立刻就会明白——这是个相当于“沟通桥梁”的关键人物,或者说中间派。

后来,果然是他信守承诺,替朝鲜人争取到了救援。

从冷酷的利己主义者,再到不愿放弃同胞的“圣母”,他的态度转变恰恰证明这场充满了符号与符号的碰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对垒的政治大戏之中,仍有三分真情。

可等待这三分真情的,却是十分的残酷。

在意大利的牵线下,主角一行人终于坐上了飞往肯亚的救援机。

为了不惹祸上身,这群共患难的盟友一旦走出舱门,就必须装作陌生人。

这一别,自当是余生不复相见。

那个美好虚无的泡影,终归还是会破灭,那双曾捂住儿童双眼的手,也要再次伸出。

两个原本处于分裂的民族在战乱中抱团、成为命运共同体,最后又不得不在外部势力的注视下回归原点。

个中的悲剧性,无需多言。

最虐心的,当属本片的最后一幕。

离别前,两位外交官谁也没有回头,一个欲言又止,另一个只停顿了三秒。

两处近景,两张沉默无言的脸庞,两辆背道而驰的大巴车,它们象征着无法真正志同道合的遗憾,也像极曲终人散时的一缕哀叹。

出于种种原因,这起真实事件最后并未被载入韩国外交史。

要不是被拍成电影,这段经历或许会就此石沉大海,消失于历史的长海。幸好,现在有人替他们画上了更圆满的句号。

03.

最后,既然《摩加迪沙》是部政治惊悚片,那怎么能不聊政治呢?

而且吧,你别看片里没有明着出现“政治”字眼,实际上到处藏着暗示。

比如,姜参赞对待太参赞(具教焕饰)的态度很是耐人寻味。

两人初次见面,面对对方的挑衅,他的反应不像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倒有点像是老大哥想教训不听话的小弟又碍于面子,不好当众下手。

包括后来二人大打出手,姜参赞那副居高临下的态度自带嘲讽,仿佛在说:“别逼我动手,你个战五渣。”

在国力弱小的北韩面前,经济更发达的南韩自然能以强者的姿态自居,甚至在保护“小弟”的时候,还不忘耍个嘴炮。

然而,后续剧情却来了个一转攻势——等赶到意大利使馆,韩信圣才发现到底能不能安全撤退,全凭人脸色。

在真正的老大哥面前,韩国只能是个弟弟。

看到最后,他们一行人之所以能逃离索马里靠的不是运气,也不是实力,而是外部援助。

无论他们前期如何英勇,最后一锤定音的还是强大的西方势力。

再说一处很有意思的细节改动。

故事原型里,朝韩大使们冲向使馆时挥舞的是太极旗,这本是政治意味极其浓厚的一幕——这意味着,朝韩双方跨越了意识形态的鸿沟。电影里,太极旗被换成了白旗。

一开始,我的理解是为了外交官从车窗里伸出白旗,结果被政府军扫射的情节做铺垫。

但后来一寻思,这或许是种更隐晦的政治表达,否则的话,直接照搬历史岂不是更好?

太极旗即大韩民国国旗,象征着国族身份,以及身份认同。

白旗,则代表投降和示弱。

那么,到底是谁在示弱?仅仅是这些寻求庇护的韩国人吗?还是说,指代现实中的韩国呢?

为了防杠,不妨再来看叛军与意方对峙的这一幕。

使馆门前,叛军怒吼道:“这是我们的国家!”

意大利守军手握机枪,不停重复:“禁止入内,这里是意大利领土!”

对峙过程中,其他角色一直躲在掩体后面,默默旁观。

我想,主创怕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说白了,就是想借索马里叛军的口,舒泄心中的怨气。

非洲和亚洲,同样曾是在欧美霸权凝视与掌控之下,被打上殖民烙印的他者。

从19世纪上半叶起,意大利与英法共同瓜分与统治索马里,长期的殖民统治为索马里日后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放眼韩国的近代史,它先被日本殖民长达35年。

他们的民族精神与凝聚力,正是建立在这段屈辱殖民史的基础之上。

自朝鲜战争起,美军又长期驻扎在韩国境内,影响极其深远。

像《寄生虫》里的朴社长一家明显都是“精美”,比如社长夫人偏好美国货、女儿想学英语、儿子是个印第安控。

顺着这个角度,以上桥段影射出的无疑是韩国这个小国家长期身处于紧张的地缘局势里的危机感与焦虑感。

我猜,如果换做韩国民众,看完《摩加迪沙》估计会有种“爽了,但又没完全爽,除了爽,似乎还有点不爽”的复杂观感。

作为一部韩式主旋律,《摩加迪沙》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我的预期。

它有着极高的完成度,成熟的视听技巧,还以里外嵌套、大格局映衬小格局的结构,表达着韩国创作者对待分裂的态度与政治期许。

本质上,它反映的又是对于人性微光的追索,对于和平愿景的向往。

这,才是它最为动人之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612评论 5 47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345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625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022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974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227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688评论 3 39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358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90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02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446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126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21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0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13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504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080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