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焉知生”,这是我对待死亡的态度。我没有写反,我知道《论语》中孔子的原话是“未知生,焉知死”,但我并非故意要和孔子反着来,我只想顺便解释一下,孔子的生死观肯定不是“未知生,焉知死”。何以见得?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要明确一个单词的意义,就要把这个单词放在一个句子里;要明确一个句子的意义,则必须把句子放在一个篇章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的语录,前后的编排“多失其位次”,因此仅仅放在篇章里理解还不够精准,还需要还原孔子说此话时的语境。鲍鹏山老师在他的《论语导读》中是这样为我们解读的,当时颜回死了,子路也老了,活泼威猛的子路,也不仅有了迟暮之感,他心中死亡的阴影太重了,所以动情地问老师,老师,您给我谈谈死亡吧。孔子知道若不能拂去子路心头的死亡阴影,便只有用生的光芒去覆盖。于是他用带有斥责的语气说,怎么做人做事的道理你还不明白呢!还有很多事业等你去完成呢,谈什么死!由此可见,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激励学生走出阴影的一句话,并不能准确代表孔子的生死观。而我从帛书《要》中孔子对于《周易》的解读中,读到了孔子关于生死的观点:“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孔子总结得多么好啊,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身得以安,国可以保之道啊!
哲学,是面向死亡的。哲学家们,都对死亡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蒙田说:“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死神在哪里等我们,是很难确定的。我们要随时随地地恭候它光临。对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对自由的熟思。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人生最高的艺术就是保持自我的内心自由,而这样的自由,是经由对死亡的熟思而达到的。这样就不难理解,塔西佗在记录塞涅卡临死前的表现时说:他似乎活着的时候,就考虑好了死亡的问题。而哲学家周国平老师被问及人生最后60秒你想说什么时,他也这样动情地说:“我一生,都在为人生最后60秒做准备,以求在这个时辰心情是平静安详的…… 我的心情是安详的,因为我早就知道这个时辰一定会到来,心中把它默想了无数遍,对它已经很熟悉了…….”
在我看来,开始去思考死亡的问题,就是人生成熟、人生觉醒的一个必备环节。未知死,焉知生!海德格尔说:向死而在。欧洲城市的格局,教堂在城市的中心,而教堂的旁边,往往会连带着一块墓地。让“死”至于“生”之中,因为原本,“死”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既然不得不去面对,为何不时不时提醒自己去面对?当我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时,我就自然而然地会想,人生如何度过,才能做到更从容,更平静,更无悔地面对死亡的到来呢?是以倒计时的心态去穷尽一切享受吗?是因终有一死而事事消沉,得过且过吗?
不,绝非如此。开始思考死亡,也就开启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之旅。通过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我的价值,思考如何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努力成为自我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面对死亡,我首先看到了人生的短暂。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人生,难道就仅仅是一条从生到死的线段吗?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肉体的生命,一个是灵魂的生命。肉体的生命,无疑是有限的,就是那一条从生到死的线段。但是,灵魂的生命,是否可以超越,如果可以,又如何超越?
回看历史,重返经典,在经典文籍之中找到我们的来路,那是我们舍也舍不掉,割也割不去的过去。通过阅读,把自己带入书籍,去走入那个时代、那段历史,去用心体会那个书中诉说的灵魂。于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生命在N次的被代入之中拓展,灵魂由此而丰富,作为灵魂的生命的起点已经被悄悄地向无穷的过往延伸了。
那又如何让灵魂的生命超越线段的另一端--死亡呢?耶鲁大学的坟场的牌子上写着:THE DEAD SHALL BE RAISED。耶鲁大学教授的晋升之路: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正教授——讲座教授——葬到耶鲁的坟场。能获得“葬到耶鲁的坟场”这一最高荣誉的,是那些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教授,他们的思想通过书籍,网络等载体而传播,对人类的文明有着推动的作用,他们的思想是永生的,他们的灵魂就是超越死亡的。如同老子、孔子,他们的思想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我们的文化,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依旧从他们的思想中获得能量,他们的灵魂是永生的。鲍鹏山老师说,他们从未死去,他们只是缺席者而已。我从中体会,他们的灵魂是永生的,而他们的肉身却已经消亡了因此无法到场而成为缺席者了。
圣人的高度是凡人难以企及的,并非人人都能成为思想家,作为平凡的个体,又如何能让灵魂的生命超越死亡?老子云:“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如同溪水汇入江河,浪花回归大海一般,微不足道的生命只有在回归之中才能获得永恒。“建”,是建行,是理性的行动,是按照创生、服务、爱护生命的原则行走人间;“抱”,是抱一,是信仰,是天道。有了这个终极信仰的存在,就如同大树有了根,精神上有了辎重,人生的意义由此得以存在,否则人生就如同漂萍与飞絮,轻而无所依系。抱住了这个信仰,才能“不脱”,也如同把线段的端点向着那个无穷的彼岸延伸了,灵魂就如同浪花回归大海一般得到了永生。而回归之路,就是“止于至善”之路,就是努力成为自我、以德配天之路,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之中,心灵因有了方向而不迷茫,因有了那个彼岸而沉稳与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