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的晨间,懒散地伸个懒腰,点开久石让的那首《summer》,不慌不忙地洗漱完,对着自己精致古典的化妆镜慢慢地着点缀自己的脸庞。事毕,换上自己最喜欢的鞋子,对着镜子欣赏一番,欣欣然带着微笑走出家门。
嗯,这不是我,作为一个课业繁多且过得有些粗糙的大学狗,大部分早晨我的画风是这样的……
闹钟响了啊啊赶紧起床!
咦?我头绳呢?我头绳让我睡哪去了?
啊我真是女汉子,刷了才两个星期不到的牙刷就让我刷出了一朵“浪漫”的花……
不行不行时间来不及了,早饭边走边吃吧。
我的经历仅能代表我个人而已,但我仍旧相信并且见过部分辛勤朴素的妈妈的早晨是这样的:做早饭,做家务,一大早就忙得晕头转向,最后一步,才是一身疲倦的坐下来拾掇拾掇自己。
这是平凡如我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学生的清晨,没有任何诗意可言,这也是很多平凡又伟大的母亲们,清淡又不引人关注的早晨。但大概在不少人的眼中,未免太没有仪式感,生活无趣,和现在很多人追求的充满仪式感的生活相去甚远,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甚至包括我,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这么觉得的,并且不可救药的在自己心里产生了一丝自卑。
电影《蒂凡尼的早餐》里,赫本身着小黑 裙,优雅地吃着可颂,精心挑选的餐盘里,似乎每个人水果都摆放的恰到好处,让人无可挑剔,精致的餐垫也让人心旷神怡。这一画面相信是很多人心里隆重美好的生活仪式,是令人神往的诗与远方,是摆放在心尖上阳春白雪。
时间给每个人的清晨都是一样的,但是经每个人装扮过的清晨却是万般姿态。近些年来,仪式感这个词开始慢慢地渗透开来,仪式感带给人快乐,让人们在平凡的日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学。
在这样大背景的引导下,身边到处充斥着“仪式感”这个词,朋友圈里,你也许会看到插着大束盛放着的鲜花,即便发图的人自己也说不出花名是什么,依然会这样配着字:生活需要仪式感,一周定期买一束鲜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盛行着这样一句话:读书和健身,心灵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于是乎,实际上过得依旧粗糙但心里又极度不安的我,紧跟“潮流的”配张恬静的坐在图书馆看书的照片发在朋友圈:图书馆今天好安静……
晒出一张刚办的健身卡:为了我的腹肌,加油……
我相信有很多人为了自己不“落后”于其他人,也做过很多类似的事,不过不可否认也有很多人真正的完全把仪式融入自己的生活,这无疑很让人羡慕。显然我不属于这类人,很不幸的,我成为在盲目追求仪式感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中,迷失的一员。
对于仪式感的追求,没有让我觉得快乐,反而是迷茫和疑惑,但同样,我也很庆幸,在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思考后,我能够果断而勇敢地走了出来。
仪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自然它的局域也是无比的广阔。也许是清晨在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中进餐,是你的仪式;但是你不能质疑匆匆忙忙前认真为自己别上一枚喜欢的发卡的我,因为这是让我在清晨感受美好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也许你的仪式在饭桌上铺上一块块精致优雅的餐垫,但你不能否定为家人无私又无限制付出,却唯独把自己放在最后的母亲们,因为为家里准备好一切,是妈妈们开启一天最朴素却又最舒心的一种方式。
这个世界很大又很小,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我们不需要慌乱的追随着别人的脚步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因为迷路是必然的结果。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仪式感的重要性,它把生存赋予了生活的价值,让快节奏时代的人们更多的感受一些来自生活的善意。爱情里,仪式感让恋人们拥有很多的责任感和安全感;交际中,仪式感会让人更多一分信任与踏实;生活中,仪式感给了我们更多单纯和快乐。
如果更爱流行音乐,那又何必逼着自己硬着头皮听钢琴曲……
如果更喜欢豆浆,那又干嘛非得换成牛奶……
如果不懂鲜花,那又为什么不尝试转过头欣赏路边不起眼却美丽的野花……
虔诚地追随自己内心的感受,找到属于自己最美的仪式,会发现即便不需附庸风雅,快乐也会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