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路过客厅看到外面的花园里充满着水汽,一出门才看到天地之间白蒙蒙的,白蒙蒙的水汽作为背景,南方的冬天看起来就有一些北方的味道了,落叶散落在街道 2 旁,一排直溜溜的厂房,看起来很像哈尔滨,像北京。
我想起超市发,那是北京开的连锁超市,就像杭州的物美,宁波的三江。我还记得那是大一新生报道完,舍友在宿舍里问:“你有超市发的会员卡吗?”
我很认真的纳闷着:“你要哪个超市的会员卡?”
她以为我没听见前面的,就又强调了一次:“超市发的会员卡。”
我更疑惑了,怎么还听不懂人话了,我这不就是想问是哪个超市刚开学给新手发的会员卡吗?当时我还没去过学校旁边的超市,也是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超市名。我就又问了一次是哪个超市?
结果舍友们哈哈大笑起来,这才知道原来我们那边没有超市发超市,就乐着补了个字说:“是超市发发的会员卡啊,超市发超市。”
想起这件事儿不容易,这还是我在看人世间的时候想起来的,我总在想小说原著和剧本之间应该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话,场景往往这些就要去还原小说里那些人物设定和内心独白,但我经常有这样的感受看完小说然后看电视剧,电视剧好像都基本拍出了小说里的意思,真是了不得。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人世间改编后的剧本,对照着看,或许就能知道如何将一本小说改变成一个不错的剧本。
好多天我都想原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处理小说人物的结局,是魔鬼吗?为什么不让好人有好报。《人世间》和《活着》不一样,为什么《看活着》我只是觉得痛苦,但感受很统一,不会想看《人世间》这样那么百思不得其解。我仔细琢磨,大抵书因为《活着》的主人公在小说的处理上和《人世间》完全不一样,《活着》没有那么多的去描述主人公身上的乐于助人,孝顺父母这类的优良品质,富贵就是个普通人。但是在人世间里,周秉昆太善良了,周秉义太清廉了,他们的缺点太少,但作者却偏又屡屡打碎这些善良的人的幸福生活,会特别强调突出好人没有好报的感觉。尤其是在电视剧里,周秉昆和郑娟还能更善良吗?但原著里不知道是不是有一些人物悲剧的伏笔和人物缺点的描述,反正电视剧里这方面太缺失了。
我很希望《人世间》原著小说传递出来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好人最终会有好报,或者说优秀的人格和品质终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往好的方向发展。毕竟人生本来已经这么艰难了,总希望文艺作品中有一些正能量的传递,去帮助读者建立这样的信心。
可这种信念不是作者最想要突出的,他希望我们每个人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仍能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给自己建立这样一种信念,而不是小说本身给你一种信念感。所以他选择把小说用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去扭曲,例如好人没有好报,但什么又是所谓的好报,那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和好,不一定是主人公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