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六月份忙得焦头烂额,二级心理咨询师考得一塌糊涂,有幸参加的诗歌诵读和演讲也是一地渣子。
我就是那种妈妈,自己做不到的事,第一反应确实是想寄予在孩子身上……
听完演讲的决赛,我赞不绝口,和女儿商量着以后我要如何提升普通话水平,小家伙鬼精得立刻警觉,先发制人,“妈妈,你不会是想要我也学习演讲吧?!”
“会演讲,多好,多厉害!”我赶紧趁热打铁。
“你三心二意的,自己都坚持不了,还要我去学。”姐姐翻着白眼,一脸鄙视。
我是这样的人吗!悲催啊,被自家宝贝无情炮轰~
即便如此,依旧不能改变事实——即,你所抵触的,恰恰是你最需要的!因为它就是你的短板,你克服了,你的水桶容量就会大大提升。
事实上,失败也是有好处的,它会让你看清楚自己,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才会产生寻求改变的欲望,继而去学习,去改进。
二、
你看不见、听不见的,并不表示不存在;你不接触、不了解的,并不表示没价值。
每次参加活动,都忍不住感慨:“厉害的角色太多了!”;“中国真的最不缺的就是人才!”。那么多的高手,不是你选择视而不见,就会凭空消失的。
就演讲比赛为例。
一篇好的演讲稿,从选题,写稿,挑素材到切入观众的感动点,必须丝丝相扣,衔接得当;最后再与演讲技巧无缝对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高潮迭起中引起听众的共鸣,博得听众的眼泪……
老师点评时,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演说者只能将泪置于眼眶而不掉落,却让听众泪如雨下……”
一名优秀的演讲者同时也是一位好的作者,还是一个擅长表演的演员。
你可以笑侃,自己的专业学医,哪敢和高手叫板。这样的借口,不妨碍同样是其他专业的选手们精彩绝伦的表现。
地球不会因为你在家葛优躺、做静止状态,而停止运动。别人在公转、自转中羽翼丰满,展翅高飞,而你还嘲笑别人不懂知足常乐!且不知,全球“通货膨胀”此刻是“正在进行时”……
知足常乐是不争强好胜的洒脱,但不代表要原地踏步,而应是齐头并进的绽放。
其实,学医的也需要演讲与口才,分享课件时能锦上添花,不至于照本宣科的帮大家催眠。做个博学的知识传播者,而不是搬运工似的“催眠大师”。
“点评老师”也是经历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场演讲比赛,才走向成熟的。
万事皆一个道理——熟能生巧,这点我们女司机最能体会(捂脸)。
当妈的不是要子女成为演说家,(当然,有那本事最好),只希望在他们需要表达、展示自己的时候能够不卑不亢,优雅从容。
你是否也想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
三、
21世纪商业评论的主编吴伯凡在做《青年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胜出》的分享时说:年轻人应该多尝试一些“微出轨”。这种“微出轨”的意思就是适当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多接触一些和你的日常不一样的生活。
“微出轨”是让人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固有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体验自己抗拒的一些赛事或者是八杆子和自己打不着的生活。
逼着自己跳出舒适区,旅行就是其中之一。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沿途未知的风景和人、事,别样的心绪,惊喜蕴含其中。
人只有走出舒适区,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最后把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生活品质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彭小六是这样分区定义的:舒适区(知道自己知道);探险区(知道自己不知道);宝藏区(不知道自己知道);盲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跨界”跨的是你的心理和勇气,你敢不敢?而你靠什么作为底气?靠的就是敢跨出舒适区,进入探险区,深入宝藏区,打破盲区的勇气与行动。
人很自然的选择沉浸舒适区,逃避增值区,因为越是不断学习,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
学习通常也是这样,学习一个点往往会带动一个面。
比如我开公众号,从注册到排版,都是现学现用。不仅如此,开始关注了很多大号。学习如何写作,如何配图,如何精致排版等等。日常生活中照相也开始注重角度的选择,等以后时间充裕,有机会也想学习摄影。虽然我的公众号如朋友调侃的全是晒娃,但能把宝贝拍的美美的,也是我非常乐见的。
最初我只是单一的想改变现状,养成写字的习惯,而后接触公众号,学习新知识,认识了一些牛人,心理状态也渐入佳境,视野变开阔了,心胸自然也就和从前不可同日而语了。(容我理理头发,这牛吹得过了:)
学普通话也一样,练习的气息和音乐相通,诵读的内容有绕口令和各类美文,期间有绘声绘色的讲故事环节,演讲、主持修炼的或许不止于胆量、气质,或许还能勾起你创作的欲望……
看似单一的事件背后,其实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意想不到的风景。
你呢?
你在抵触什么?
要睡懒觉,抵触早起!
害怕挑战,拒绝一切赛事!
不会画画,唱歌走调,抄着马普……
抵触改变……
或者你也可以试试,走出你的舒适区,出轨至增值区去闯一闯……
不一样的天地在等着你的到来……
感谢您的阅读!O(∩_∩)O
祝您成功跨出舒适区,奔向广阔无垠的增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