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美丽而宽广的花园,从河谷......可是有一天......许多年过去了......她终于可以坐在织布机前,再一次织出了柔柔的自然之布,孩子们把柔软的自然之布带到山顶上,一点点地擦起那灰蒙蒙的球来......在孩子们的努力下,那金色的光一点一点地回来了......"在微弱的灯光下,妈妈给躺在床上的孩子读着故事,读着读着,眼泪在妈妈的眼眶中打转。
这是1992年世界环境日为环境保护而创作的童话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把最美好的预言寄托给了孩子,孩子们有力量可以去保护环境,改善坏境。
妈妈的感动在于故事里孩子是希望是力量,更在于编故事的人,把孩子的力量悄无声息的隐藏在故事里,让听到故事的孩子与故事里面的孩子产生共鸣,从而也发展出这种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力量。
其实这个故事,是《故事知道怎么办》这本书里面的一个故事。
说起故事,我们当然是不陌生的。生活中有趣的经历是一个故事;别人的成长经历也是一个故事;听的鬼故事也是一个故事;哪怕是把今天的生活复述一遍也是一个故事。有些故事我们听了黯然伤神,有些故事听了哈哈大笑,有些故事听了我们鬼哭狼嚎。
很多故事给我们带来启发,有些故事给我们生活增添乐趣,然而我们却是从来没有想过为一个特定的人编制一个特定的故事,希望这个故事可以给这个人带来力量和希望,他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自己过去的问题行为作出改变。
《故事知道怎么办》就是一本这样的书,它教我们针对孩子的失衡行为,编织治疗性故事,并对孩子讲这个故事,使孩子的行为得到转变。作者苏珊.佩罗是一位有着二、三十年教学经历的华德福老师。
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她在一所幼儿园当助教,看到了故事在孩子们身上展现出了惊人的魔力,于是她开始思考什么是故事,慢慢地她就踏上了编织治疗性故事的旅程。
她曾为一个男孩编织一个《生而为王》的故事,这个男孩在3岁时遭受过性侵,到了6岁依然那还活在阴影里。这个故事给男孩子的心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因为这样的经历,使作者更加坚定的继续走在故事的疗愈之路上。
通过为孩子编故事、讲故事,她疗愈了很多孩子的行为和心灵。在过去的几十年,她还创办了很多的故事工作坊和研讨会。因为这些经历,她写下了这本书,希望将故事的疗愈之光带给更多的孩子。
那么什么是疗愈性的故事呢?所有的故事其实都可能具有疗愈性,然而针对某些特殊的情况,特定的故事会起到改善和治疗的效果,《故事知道怎么办》里讲的治疗性的故事就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失衡行为而编织的故事。
那么疗愈性的故事如何编制呢?
根据作者的经验,在编织故事之前,一定要确定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改善的孩子特定的行为,譬如撒谎、攻击别人、邋遢、不准时等等,还要考虑孩子的年龄 ,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故事的接受力不一样。
一般她都采用一个固定的结构模式,一个有三部分构成的框架,它们分别是“隐喻”“情节”“解决方案”。
故事中主角带有特定的失衡行为,经历种种困难和阻碍,后来在别人的帮助和引导下,主角的失衡行为得到转变。这些主角、困难、阻碍、帮助,引导就是“隐喻”。“情节“就是要把故事带入失衡的紧张局面,然后从失衡中走出,最后达成一种健康的解决方案。
特别要说的是这个”解决方案“,作者强调一定要积极,向前看,不能导致内疚感。
把隐喻,情节和解决方案三个框架水乳交融的结合在一起,那么一个治疗性故事就编织好了。编织好后,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如果需要的话,使用道具来加强讲故事的效果。
当孩子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会把自己带入故事的角色,和故事中的角色共同经历他的故事,从这些角色中找到帮助和力量,这些帮助和力量会回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这样孩子可以自发的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改变。
在这本书里,作者展示了将近80个治疗性的故事,这些故事过去疗愈了特定的儿童,我们可以从中模仿和借鉴。
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编故事的书,我被这种通过故事可以疗愈孩子心灵的方式深深吸引。看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我感受到作者深刻的用心和爱心,那一个个跃然纸上的故事正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流出的,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才能创造什么。她们把爱心和力量编织在故事里,通过故事传达给孩子,让我对作者肃然起敬。
不过我自身没有这么大的愿力去编故事,于是我会给孩子读读里面现成的故事。虽然不是特定针对自己孩子的,但是听听这些故事我就已经很感动了。文章开头的那个妈妈就是我。
父母、老师、教育者读读这本书,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中,说教、指责、批评有时候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不如尝试去编几个故事,让这些故事在孩子身上展现它们的魔力。孩子喜欢听故事,听了故事行为又能带来改变,这不是我们的真实所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