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种说法,大概是说国内的基础教育学习内容多、难度大、抓得紧,国外尤其美国的中小学课程简单,学到的东西很少——似乎在说国内的基础教育要优于欧美国家。其实,简单的下这样的结论,还真的未必客观。我理解的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且二者互为因果,密不可分——总之,教育的目的还是要教化人、培养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我看来,一切问题,无非是钱的问题和人的问题,归根结蒂还是人的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美国无异是当今国力最强大、科技最发达、经济发展最为良性的国家,这足以说明,人家在培养和吸引人才方面,有诸多过人之处,也反过来印证了其教育体制的先进。过去,人们普遍称赞的是美国的大学教育。其实,美国高中教育也有诸多的可取之处,譬如说,他们对体育和美育的重视,便值得我们借鉴。
先说体育——楠帕这座不到十万人口的小城,却有着一个大型的综合体育中心,居民花很少的钱就可以申领家庭年卡,全家人都可以不限时的前往锻炼,孩子从小生活在爱运动的氛围中,也便养成了运动的习惯。进入高中之后,学生被要求每个人必须选择至少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儿子的选择是“越野长跑”——他们下午放学非常早,下午三点多就放学了。放学之后,学校的大巴车拉着长跑队员到野外和山里,每天跑大约八千到一万米……三年下来,儿子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机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意志品质也得到了改善,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说美育方面——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团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音乐和美术之间任意选择。在安德森的建议下,儿子分别参加了剧团和合唱团。这些社团活动,充实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层次。毫无疑问,这一切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学校里的每个艺术团体,都有专业的老师来带,尤其是剧团,还需要大量的服装和道具,一些大型道具,还需要专门的车辆来运输。这些事情,都会有热心的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所有的困难便迎刃而解。剧团每周至少排练一次,每学期排练一个剧目,学期末会有一次汇报演出,居民们也会前往观看,这项演出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当地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
记得他们排演过一出百老汇音乐剧,叫做《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贫困的送奶工人特伊,生活在一个乌克兰族的犹太人居住区,在那里,他不得不忍受来自非犹太居民的歧视;五个有个性的女儿理不清的感情纠葛,也让他操碎了心。特伊常常不堪生活重压,却无法从妻子格特那里得到丝毫慰藉,为排解苦闷,他更愿意向上帝倾述衷肠。特伊一心想把大女儿特拉嫁给有钱的屠夫拉查.沃夫,然而,事与愿违,特拉却爱上了穷裁缝默特.卡姆佐,此时的特伊不得不为女儿另做打算。特伊认为自己要比那些整天骑在他头上的非犹太人大宽容得多,可最终还是不能接受另一个女儿夏娃决定和非犹太人菲得卡结婚的想法。当他和邻居被沙皇的手下从居住地强行赶走后,一向循规蹈矩的特伊这才意识到,必须改变过去的处世哲学,重新开始生活。
——我想,让青少年这样从艺术中认识生活,学习爱情,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吧?至于合唱团的故事,更加值得分享。篇幅所限,下次再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