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如梦,有些名字渐渐消逝在风中。
流浪人用细碎的记忆为它们堆砌成冢。
苞谷饭、石磨、撮瓢、筛子、甑子、枯面饭
(上面14个字是重点,期末要考)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引用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苞谷饭是童年的主食。母亲的做法如下:①用石磨把干玉米粒反复磨碎成玉米面;②拿木撮瓢从石磨的木槽里把玉米面舀出来,倒进竹筛子里过掉糠皮和粗渣,筛出细粉;③舀适量细粉堆在竹簸箕里,边洒水边抓匀,形成湿润而松散的状态;④双手把抓好的细粉捧进备好的木甑子里,铺放均匀盖好,开水上锅,烧旺柴火蒸第一遍;⑤大约半小时起锅,(这时苞谷饭差不多已经熟了,但是很干,很粗糙),倒在簸箕里再洒水抓一遍;⑥放回甑子里大火蒸第二次,仍是大约半小时。香喷喷的苞谷饭就做好了。
制作过程需要主妇经验老到,如果偏差稍多,便难以下咽。
枯面饭是学生的午饭。大部分同学都离家远,最远的单程要走个多小时,很多人自带午饭在学校吃。家里做完饭,灶孔里柴火将尽的时候,把要带去学校的苞谷饭放在锅里,用铲子压碎、翻搅,慢慢的烘烤,直到枯干。炕好的枯面饭在天热的时候没那么容易坏,也方便携带,我们每天拿塑料袋装一大包,用绳子扎起来,背在书包里去上学。中午教室里全是枯面饭的味道,有馋人的香气,也有糊味和馊味、酸味。大家抱着用了太久已经看不清图案的塑料袋,吧唧吧唧的嚼着各自的干粮。
枯面饭通常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