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阅读主题是“技术”,精读书是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
书的作者布莱恩·阿瑟教授是著名的技术思想家、经济学家,他涉猎了非常多的领域,包括电子工程专业、数学、经济学等等。但是,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深入研究和追踪唯一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路径依赖性”,也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依赖于他们过去的全部行为。由此,他将这个研究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其中就包括技术的进化和发展。可以说,阿瑟是少有的可以称为既是狐狸型通才又是刺猬型专才的人。阿瑟教授对于技术本质的探寻,为技术创新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重要的洞见,比如,Java 语言就是根据他的思想开发的。同时在高科技投资领域,阿瑟的很多观点都是决策者必须要掌握的风向标。
在《技术的本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技术并不是死的,技术是活生生的,它有自己的进化方向,也有自己的行事逻辑。阿瑟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用了很多引人入胜的例子,从人类最初是怎么打造粗陋的石器到怎么完成了复杂的石油冶炼,怎么从简易的莱特兄弟的飞行器到火箭和航天飞机的发明,还有基因编辑、水力发电、养殖蜜蜂等等。通过这些林林总总技术进化和创新的例子,阿瑟也提出了不少新的概念,比如说自创生、垫脚石技术、活跃技术体、机会利基等等。同时,他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比如说,科学和经济是技术的副产品;又比如,新技术先是对精神的建构,之后才是物质的建构。
《技术的本质》这本书的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核心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技术是什么;第二个部分,技术是如何进化的;第三个部分,技术的进化怎么推动了经济的进化。
一、技术是什么——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具有什么特性?
作者认为,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自创生的。也就是说,技术自己创造了自己。如果我们去仔细观察任何一项新技术就会发现,所有新技术都不是无中生有被发明出来的,新技术都是从现存技术中组合出的一组新的要素,技术可以无限构成新的组合。某一项技术就像是化学反应当中一个高度活跃的成分,虽然自己只是参与了各种技术组合当中的一项功能,但它却主导着不同的组合,它可以在无限的组合当中和其他的技术匹配在一起,为不同的目的进一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有关技术的三层定义。
第一层定义,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定义: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从这个视角来看,技术是单数的,它可以是一种方法,比如说语音识别算法;也可以是一个过程,比如说化学工程当中的过滤法;还可以是一项装置,比如说一个柴油发动机。技术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当我们强调技术是一种软件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过程和方法;而当我们强调技术是一种硬件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物理设备。
技术的第二层定义指的是,它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从这个视角上来看,技术常常是复数的,它指的是技术集合或者是技术工具箱。我们提到电子技术或者是生物技术的时候,就是指技术的这第二层定义。
技术的第三层定义指的是,它是可以运用在某种文化中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换句话说,这层定义是指技术是人类所有过去和现存技术的总和,产生于对各种各样自然现象的应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技术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比如当我们说“技术就是与硅谷相关的一切”的时候,指的就是技术的这第三层定义。
在《技术的本质》这本书当中,作者谈论的技术更多是基于第二层和第三层定义,而他谈论的重点尤其着重于技术是如何进化的。
二、技术是如何进化的——新技术是怎么产生的?
关于技术的进化,这样的讨论和观点其实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有关生物进化的《物种起源》。仅仅4年后,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巴特勒,就提出了“机械王国”的理论,他写了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名字就叫做《机械中的达尔文》。巴特勒提出的观点,就是在努力地把技术塞进一个类似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理论框架里面去。
现在我们都知道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两个最主要机制是变异和选择,如果我们来分析一些特定的技术的时候,确实能够看到跟生物进化机制相类似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像火车的进化,就通过变异和选择逐渐发展出了蒸汽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等等。但是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来解释技术很快就会遇到困难。比如说,很多新技术实现的是飞跃式的创新,也就是说,在面对同样一个要实现的目标的时候,新技术会用完全不同的原理来实现它,一点看不到前任技术的痕迹。比如激光、喷气式飞机、雷达等等,这些技术在刚刚出现的时候,跟以前解决同样问题的技术使用的原理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很多新技术不是任何其他先前技术的变种,也不是在前任技术的基础上稳步积累形成的,这些情况用变异和选择的机制完全解释不通。所以,如果想要解释这种完全颠覆的新技术是怎么来的,那么就一定存在一套其他的新理论。
作者认为,技术进化的机制就是组合进化。最初很简单的技术,通过组合成一个一个的技术模块,发展出了越来越多的复杂技术形式。如果把进化机制拟人化的话,他更像是一个喜欢鼓捣小玩意儿的人,而不是一个天才的发明家。这个人并不是在从无到有地发明出一些东西,而是把现有的一些部件进行连接组合,推陈出新,制造出一个新的东西。
比如,古腾堡所发明的印刷机就是一个经典的技术组合进化,它更像是一种拼装,而不是无中生有的全新突破。在印刷机这项独立发明出现之前,已经具备了很多的关键元素,比如说活字印刷术,是在公元四世纪由毕昇发明的;又比如螺旋压榨技术,最初它是用于葡萄酒压榨机的;还有油墨和纸张的生产技术,这些也都被发明出来了。另外,古腾堡还曾经做过金匠,凭借着对这一行的了解,他又对活字印刷系统进行了一些改进。所以,古腾堡发明印刷机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一种全新技术,而是把各个不同领域的现存成熟技术拼装在了一起。这些拼装在一起的技术模块,每一个都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一个核心目标。
但是,随着对技术进化的观察,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模块化的组合不可能是技术进化背后唯一的机制。比如说激光技术,它的用途非常多:在农业生产中,激光可以用在育种、除草、灭虫、检验作物基因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唱片、激光录像都是最常见的;在医疗中,激光可以用作钻头、手术刀、焊枪等;在军事中,激光可以用在坦克、舰艇、飞机等武器装备上,也可以用在雷达和激光制导炸弹上。激光的应用如此广泛,但是当我们追溯它的发展进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从某些特定的技术,比如农业中的化学农药、武器当中的弓箭制造、医疗当中的制陶工艺等等这样的技术直接一步步进化而来的,所以,一定有另外的超出组合进化之外的机制在起着作用。
作者认为,这第二个重要的机制就是“捕捉现象”。它指的是技术能够持续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并且带着特定目的去驾驭这些现象。比如,瑞士发明家梅斯特劳注意到宠物狗身上粘满了带刺的苍耳之后,发明了尼龙搭扣;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观察到日常检索内容的时候,人们会利用文章之间的交叉引用,从而开发出了谷歌后台的超链接搜索算法。阿瑟教授用一句话给出了很精辟的概括:“技术的本质就是对现象的有目的的编程”。
自然现象是新技术赖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源泉,所有的技术,不论是多么简单或者是多么复杂,实际上都应用了一种或者是几种现象。比如说,你可以想出来一辆汽车应用了什么自然现象吗?实际上,它用到了两个自然现象:一个是化学物质燃烧带来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动能,这个现象带来了发动机,让汽车可以实现自动推进;另一个是圆的东西滚动起来比方的东西摩擦力小,这个现象带来了轮子,让汽车更容易移动。如此看来,一辆汽车实质上是一个动力源(发动机)加上一个平台(底盘),这个动力源能够自动推进,平台装载人或者货物,让它们更容易移动。
在第二个部分,作者告诉我们,技术进化的机制是组合进化;每个技术都是通过对一组固定现象用不同方式进行编程创造出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现象和新的技术会不断地加入进化。也就是说,所有的技术归根到底都来自自然现象,所有的技术最终都是这些现象的奏鸣曲。
三、技术的进化怎么推动了经济的进化——活生生的技术是怎么让经济启动了自身生生不息的繁衍?
作者认为,众多的技术集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我们称之为经济的东西。他把经济定义为一套安排和活动,一个社会借助这套系统来满足所有的需求。构成经济的整套安排,包括所有的制度和方法以及与之对应的技术。比如,诊所和外科手术、市场和定价系统、金融系统和监管体系等等,这些安排都是实现人类各种需求的手段。也就是说,经济从技术当中浮现。新技术带来新的解决方案,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需求。而经济就是技术的一种表达,技术进化会引发经济进化。
作者还认为,在理解新技术带动新经济的过程中有两个概念非常重要,一个是重新域定,另一个是标准工程。它们都和创新密切相关。
什么是重新域定呢?
所谓的域,通常指的是一个范畴,比如,时间的范畴就可以叫做时间域,空间的范畴就可以叫做空间域。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把一组技术组成的工具箱和相应的应用规范叫做这种技术的范畴,也就是技术域。这组技术有共同的能力,捕捉了共同的自然现象,可以完成共同的目标。比如说,无线电工程就是一个域,数字技术也是一个域。这样以来,域定这个词的意思也就好理解了,那就是,我们在开展一项任务之前,要确定具体使用哪些技术范畴,这个过程就叫做域定,也就是要确定使用哪套技术工具箱和对应的规范。说到这里,重新域定的含义就非常明确了,它指的是,你为了实现某个需求,放弃了原来使用的技术规范,重新选择了一套新的规范。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会产生新技术,带来颠覆性的改变。甚至我们可以说,重新域定会重新定义一个时代和它的边界。通常,这会是一个伟大创意的诞生,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创举。
比如,人类运输史的发展就是不断进行重新域定的过程。最开始,人类运输使用的是陆地域,学会开凿运河之后,运输就进入了由驳船、船夫、船闸等构成的运河域,发明了飞机以后,运输就进入了航空域。陆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这三次重新域定就是对人类运输史的创新。还比如,我们可以从这个视角来看待零售,出现互联网之前,日常购物行为发生在线下实体商店;当电子商务时代来临的时候,日常购物行为发生在线上的网络商店;而现在的新零售时代,日常购物行为同时发生在线上和线下。这里面,日常购物行为是一项贯穿始终的旧任务,而这项任务被我们在线下线上进行不断的重新表达,这就是零售业的重新域定,也是零售业的不断创新。
到了这里,我们得出的结论就很重要了,那就是,所有的创新都是在新的可能的世界当中,把旧的任务不断进行重新表达的过程。用这个思路来看待问题,会让我们在技术急剧的变化当中,更好地把握变与不变的本质。
那什么是标准工程呢?
如果你看过任何一本工程手册,就会发现里面有许多标准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类的手册,提供了标准解决方案来解决那些重复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对特定的技术用途提供了改进方案。这套标准问题解决方案,经过反复使用和验证之后,就会成为通用模式,这个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新的技术架构,我们就把它叫做标准工程。标准工程对创新带来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它和重新域定带来创新的方式非常不一样。标准工程是对现有技术带来的标准问题提供标准的解决方案,并且随着经验的累积产生微小的进步,这些微小的进步会聚集在一起被反复使用,通过这个过程,促使技术随着时间变化和进步。标准工程,可以说是由微小进步的聚集所带来的缓慢创新。
标准工程这个创新机制,最重要的不在于天才的创想,而是来自于知识和技能经年累月的积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创新就是关于解决方案的微小改进。即使是最日常性的项目,也能通过微小改进发现其中值得创新的部分。标准工程就是一个对知识深度理解和认识的过程,正是这种深层的知识储备带来了崭新的创想。
那么,技术的进化怎么推动了经济的进化?
作者认为,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由之前的发展决定,但是也不是完全不依赖之前的发展。
当技术发展选择的路径是重新域定,那它就更倾向于在新的世界当中把旧的任务不断进行重新表达,以此来完成创新;而当技术发展选择的路径是标准工程,那它就更倾向于在微小的改进当中发现值得创新的部分。
总的来说,通读这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不论你认为技术控制了人类的生活,还是认为技术服务了人类的生活,这两种观点都对。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反之,没有人类,技术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人类需要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舒适,人类更需要挑战,需要意义,需要目的,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人类与自然分离,就消弭了人性;如果技术加强了人类和自然的联系,就确立了人性。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佛陀与上帝,居住在计算机的电路里,或者周期转动的齿轮当中,就和他们居住在群山之巅,或者是盘坐在莲花上,同样舒服。可以说,技术是自然的拓展,是人性的拓展,是更深的宇宙法则的一部分,了解了技术的本质,我们才能掌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