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丹老师《诗人十四个》这本书,这段时间有网上购买或图书馆借阅的想法,可是最终没有落实。
今天在南山书城三楼文学馆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决定读完以后再买回去作藏书,慢慢品。这固然有“书非借不能读”的他律,可事实上我也不缺少自律,但如何能更好去读,恐怕只有在书城清冽的空调下和整洁的书桌前正襟危坐着读,才不受家里柴米油盐事务的干扰。
写读书笔记,最好的状态莫过于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写,有一些想法灵光一现便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事后就没有了。所以,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是怎样的男子,才配得上黄晓丹老师这样内心丰盈的女子?以至于人近中年还保持单身?
她曾经说,孤独有两种:一种是枯槁的孤独,一种是丰富的孤独,如果说,单身未婚算是一种孤独,那么,她的孤独,就属于后者。即使终身不婚,她也过得丰盈富足。
她博古通今,作为一名古代文学教师,她决不掉书袋,讲一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她的文字简洁大方,自然而不矫作,很美很轻盈,不是让人发腻的美,而是一种闲雅的、平和冲淡的美。她常常能从诗中跳出来,去阐释一个个诗意的世界。
她的文字中常常有一种巧合,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她对美有一种锐感,可以随时捕捉文字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而对诗词有一种转化的解读。比如她上李商隐的《无题》诗"有轻雷”时,随即听见那年的第一声春雷正从地平线上缓缓滚动而来;在讲陶渊明《停云》中的“翩翩飞鸟”时,雨却不知不觉停了,两只白头翁在窗前低矮的腊梅树上姿态闲雅地梳理羽毛。
比如王维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人说闲适,有人说不放弃希望,但她的解读不落俗套,是通过自然和心理学课程的联想,解读为“转化对立面,获得心灵自由的阐释”。
她追求的东西与主流世俗的也大不相同,她说“每个小学生都要学《陋室铭》,然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的是一件值得夸赞的事情吗?那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不过是将自己关在名为高雅的囚室中,而将真实而意外的人生拒之门外。
所以,虽然师从叶嘉莹先生,可她辩证的接受先生的学说,在人生追求的结果上,处理方式迥然不同。
在看待“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时期的王维,叶嘉莹觉得王维缺少真挚的感情力量,顾随先生认为诗歌虽然品高韵长,但对现实的人生无所增益。两位先生在看待古典诗歌时,都重视诗歌能否帮助人增加对生命的投入和耐性,认为“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的境地过于逍遥和冷漠。
可黄晓丹老师不这么看,她认为执着去追求一样东西固然很动人,但敢于放弃,却需要更大的勇气。
李商隐的诗歌中表现的是不断追求和失落的过程,叶嘉莹在遭遇很多人生中的挫折,苦难,不幸的事情,都用李商隐的诗来化解,可黄晓丹却认为,如果努力争取过却无法抵达,那么就应该像王维一样放下“我执”。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师生之间因为成长的时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她们的社会责任也不同。叶嘉莹先生出生在一个古老的家庭,继承的是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即使不断追求,不断失落,也会继续追求,是入世的精神。先生在解读唐五代词时曾经说过:你认为正确的事情,为什么不执着去追求?像孔子,像屈原一样,择善而固执。
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第一难在“择善”,第二难在“固执”。也正因为如此,择善固执才历来被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