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听说罗城,有两件事很特别:船型街和罗城牛肉。船型街自然要去见识,但此行的目的终极依旧难掩一个吃货的心 —— 罗城牛肉。
沿着地图上标记好的路线和导航的指引,我们转道五通桥直下罗城。五罗路是一条老路,柏油路面被大车压成了渣,石砾裸露在外,由于刚下过一场暴雨,污水填满了坑坑洼洼。路面不平坎坷,每每司机小龙一脚油门风驰电掣的刹那,又不得不紧急制动,这让拥有一颗飞驰心的少年极度崩溃,没少表现出老司机的愤懑。来往车辆不多,经验告诉我们,肯定有一条路已经取代了这条路,而且一定平坦得不像话。
初夏时刻,太阳高照,路边风景倒也亮眼,一切在阳光的照射下极其鲜明锐利。山、村庄以及路边的神庙在我们匆匆一瞥中成了过往。沿途两排圆桶一般的管道与我们形影不离,在北方一些老旧能源城市极其常见,不知道罗城与外界的管道运送什么东西;足以引起我们兴趣下车一探究竟的是稻田里圆形水坑,不留心还以为是科学杂志上刊出来的英国麦田怪圈,在四川其他地方,我还没见过这样的水田。耗费了一上午,我们进了一座略显粗糙的小镇,罗城到了。
罗城不是城,旧时是一座小镇,再过往,这种繁茂之地,多出香火庙门,必是古驿站。
甫到罗城,外围看不见古街的影子,我们只能用脚步抽丝剥茧一般寻找船型街。船形街外围开发成了商业区。所谓古迹,人工痕迹过重,这大概是中国的古迹现如今免不了的遭遇。真正走到街口,质朴安逸的人情社会镶嵌进古朴的木石砖瓦里,像一副风物画慢慢铺展,让人历历在目。
罗城的船型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来之前曾查过资料,船形街也称凉亭街,是当时古镇的主街,始建于明代崇桢年间,也许它曾经见证过苦苦挣扎的南明残余亦或平定西南功震边陲的吴三桂在此驻马也未可知。最早的说法为了便于以物调换耕牛人们修了些避雨用房,名唤“调市”,四面八方的人来往密切,渐渐成了勾通南北调和东西的集市,于是,这避雨方联接成片,成了云中之梭一般的建筑。繁体字的“罗”即“四维”,在古时,四维即是东南西北,故有“罗”字的由来,在罗城船形街戏楼后面的牌坊上的一副楹联,写到:“罗众志以成城,倚铁峰,枕峨秀,跨八百里巫云长驱五海;灵古今而作官,纳优孟,集高腔,通四千年韶乐胞与万方”,“罗众志以成城”不得不说,可算写白了罗城的由来和精神。
漫步走在凉亭里,仔细观察船形街两边木瓦结构的老屋,两列屋檐呈弧形相扣,由数不清的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旧圆木支撑,远望像一艘巨船。置在其中,则才能感受“船”里的精彩,鳞次栉比的茶楼酒肆,闲适的人们三五成聚摆起龙门阵,叶子烟的味道久远漫长。牌桌之上,一杯清茶,一方天地,只管厮杀。只是罗城的所谓古旧风貌也在时光中剥落,近似千人一面的近郊乡镇,多数还是瓷砖与方块建筑的搭配,乱糟糟的车流与人流,毫无美感,只剩下狭促且怡然的船型街,青古板,老阶墀,双层的木质老戏楼飞檐高翘,上演着经久轮回留下的斑驳古旧,檀板敲响,锣鼓铿锵,迟暮的美人,一转一折,令人神往风华正茂时的模样。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解答路上拾来的疑惑:路边粗大如桶的赤铁管道输送盐水的管道,罗城的产业支柱是白盐,产自盐矿的盐水通过铁管被运五通桥镇,再由那里的盐水处理厂制作成固态井盐销往外地;农田的水坑,一句民谚就能答疑解惑了:“罗城旱码头,滴水贵如油”。当然最大疑惑依是能否按照乐道寻访美食的态度找到地道传统的手工麻辣牛肉干延承者。我们倒是做了非要耗一些时日,下一番苦工不可的准备,毕竟在今时,大棚种植和工厂加工让自然作物以及传统手工生存艰难,人们对待食物的初心变得不再单纯,不再挑剔,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隐忧。万万没想到,问了许多当地人,几乎所有人众口一词,让我们没费多少力气寻访到了最地道牛肉干制作延承者小袁师傅。
手艺传到小袁师傅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小袁师傅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岁,却已经是做麻辣牛肉的高手,所以谈起牛肉来,他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什么牛种好吃,牛的什么部位适合做罗城牛肉,什么样的牛肉颜色才是最巴适的好牛肉,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睛一刻不放松地盯着桌子上已经做好的麻辣牛肉干,小袁师傅说道罗城牛肉的香时,说:“你们闻一下香不香?”,我们吞了不少口水,纷纷凑脸上去闻,小袁嫂嫂在一旁跺脚,“让人家尝一下不得行哦,还闻一下”这让小袁师傅一脸得不好意思,却正中我们下怀,纷纷收脸出手张嘴大快朵颐。
一阵美味过后,我们问小袁师傅什么时候展示一下做牛肉过程。他说,明天就做,不过早上六点要去喂牛。
“喂牛”,我们又一阵兴奋。
翌日一早,小袁师傅载着我们出了罗城,走大路转小道进了山谷。他的牛舍就在这块距离罗城8公里的山谷里。
罗城麻辣牛肉对肉质要求比较高,选用自家喂养的牛源才敢保证牛肉上乘,所以小袁师傅每年都会去全川各地收购牛,他选中的牛一般是精黄牛以及黑水牛,一般在1岁多买来,要养到2岁左右才能做麻辣牛肉的原料。掩映在山林的牛舍周围种满了甜象草,小袁师傅说它是牛儿们最爱的饭后甜点。牛儿们的主食则是专程跑宜宾买来的酒糟、玉米面、麦麸和油枯,对了,还得加点盐,小袁师傅忙碌着为牛儿们调制料理。牛舍里面二十几头牛,正眼巴巴地等待着小袁师傅,时不时发出几声低吼,而看家护院的一条黑色大狗显然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表现地格外警觉,不停大叫。我们被它吼得趁着空隙,四周转了转,碧树遮山,空气清新,一派天然,纯粮喂养的精选黄牛,也难怪小袁师傅对自家的牛肉总是赞不绝口了。
从山上下来,小袁师傅夫妻向我们展示罗城麻辣牛肉的传统制法,花了一些时间准备材料之后,切丁生火熬油,一道道工序下来,看上去简单易学,没什么特别之处:卤制;切丁或手撕成丝;油炸;复抄观色;制料和拌料。可细细回想正是这些看上去简单的步骤,掩藏了最不同寻常之处:坚守传统。罗城麻辣牛肉工序不复杂,却极讲究分寸:火候的大小、油温的高低、牛肉的颜色变化、拌料的炒制等等等等,偏差即便分毫都不叫罗城牛肉,嘴刁的人一吃不对便砸了招牌。小袁师傅从小学手艺,传统手法已然潜移默化,举手投足之间从容镇定,满屋牛肉飘香,他仔细地盯着小小的牛肉块,恰大好处都在那一瞥一抄一拌之中。
罗城出牛肉可不是今时今日的事儿,早有传承。清朝,从康熙至乾隆年间,先后几次回族移民迁移到至此,回族喜食牛羊,加上巴蜀之地的风味,慢慢成了今日之美食。罗城牛肉百年不倒,灯影牛肉、干巴牛肉在川南大地名声响亮,源头都来自罗城。小袁师傅一家五代,从精牛肉的天然养殖到遵古法而制的手法,坚守罗城风味制作的传统价值,与船形街在这个被现代文明侵蚀的小镇里的所处又是何等相似。
在罗城逗留三天,在飞速变化的近尽消融的古镇里感受到了已染细密温润的古朴,仿佛船型街上静止的时光漫不经心地沁染着这一方世界。在这方世界,斗转星移,罗城牛肉物小,却展现了苍野原乡本质的美味,我们将这次寻访罗城小袁师傅的麻辣牛肉取名为罗城牛事,以此文愿罗城传统手工麻辣牛肉带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