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注释】
1) 七月流火:“流”, 指移动,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xiù)在中天(正南方),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
2)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3) 觱发(bì bō)另有读作(bì fā):大风吹物发出的声音。
4) 栗烈:即“凛冽”,形容非常寒冷。
5) 褐:粗布衣。卒岁:过完一年。
6) 耜:农具,相当于现在的锹(qiāo),用作铲土。最早是木制的,后用金属制。“于耜”是说修理农具,准备开始农耕。
7) 趾:足。 “举趾”是说去耕田。
8) 馌(yè):送饭到田里给农夫吃。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这两句是说妇人童子往田里送饭给耕者。
9)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劝导耕作的官员。
10) 春日:指二月。载:开始。阳:温暖。
11) 仓庚:鸟名,就是黄莺。
12) 懿(yì)筐:很深而好看的箩筐。
13) 微行:小径(桑间道)。
14) 爰(yuán):于是。柔桑:初生的桑叶。
15) 迟迟:(春日)天逐渐变长的意思。
16)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白蒿水浇在蚕子上,使没生的蚕可以生出来,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祁祁:众多(指采蘩者)。
17) 殆:担心,害怕。殆及公子同归:一是说担心将被贵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一说女孩因许嫁给公子,因将和家人离别而悲伤。
18) 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以备来年做曲薄(养蚕用的器具)。
19) 蚕月:指三月,养蚕之月。条桑:修剪桑树。
20) 斨(qiāng):斧头,插柄的孔,方孔的称为斨,圆孔的称为斧。
21) 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砍伐短了可以多生小枝,小枝多,桑叶就多,这都是为明年养蚕做准备。
22) 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南朝乐府诗《采桑度》云:“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似先用绳系桑然后拉着绳子采。女桑:小桑。
23) 鵙(jú):鸟名,即伯劳。
24) 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25) 朱:赤色。孔:非常。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为鲜明。
【译文】
七月的大火星已经西行,天气转凉,到了九月,妇女们就要开始缝制过冬的衣物了。十一月的北方烈烈作响,到了十二月严冬酷寒。我们没有好的衣服连破的衣服也没一件,怎么度过这样的天气呢?正月里,我们就要开始修整锄头和犁,二月就要下地干活。干活时要带着妻子和儿女一同去,饭菜就在土地上吃了,因此官员都很高兴。
七月的大火星已经西行,天气转凉,到了九月,妇女们就要开始缝制过冬的衣物了。春日里的阳光暖洋洋的,枝头的黄鹂鸟也在婉转鸣唱。美丽的姑娘们手提竹筐,沿着小道去采桑。桑叶柔嫩,姑娘们轻轻采着,春天来了,日子也渐渐长了。小道附近的很多人还在采着白蒿,姑娘们心中又悲伤又害怕,担心自己会被王公贵族强行迎娶。
七月的大火星已经西行,天气转凉,八月就要开始收割芦苇了。三月份就要取来锋利的斧头,开始修剪桑树的枝条。那些横出的长枝条要砍掉,然后再摘取细嫩的桑叶。七月份伯劳一声声地叫唤着,八月就得开始缝制麻衣了。麻衣制成后要进行染色,有的黑色有的黄色,我手中的红色最好看,却要献给贵族穿。
【简析】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我们节选了其中的三章。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畯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相关诗词鉴赏】
一、观刈麦(节选)【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二、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镇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三、四时田园杂兴(节选)【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帮着父母做事,干家务,让父母休息。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