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上了一节古诗文探究学习的公开课。
课堂目标定位于跟《论语》十二章学智慧。
为了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我采用了类似于数学课的授课方式。
在导入学习,明确目标之后,我以前两章为例,进行第一个环节探究指津。在这个环节中,我跟学生讲解探究文中智慧的方法和路径。即读原文一一译句意一一联实际(做人/学习)一一思启示。
接下来,在探究实践中让学生在余下的十章中寻章摘句,去探究文中可学的智慧。先是自探,接着是生生交流。教师巡视辅导,查学情。
第三个环节是探究检测,设置了读智慧写原句、读原句析智慧、文中智慧自由谈三个环节。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探究总结:
我告诉学生,《论语》是一部经典,更是一座智慧的宝库。课堂有尽时,学习论语智慧才是一个开始。
课上完,我让听课的老师,在群里提意见,说建议。至此时止未见反应。
但课之成败,我自己是清楚的。
首先,文言文教什么?王荣生教授主张教四文:即文字、文化、文言、文章。我今天课堂的落点却是智慧,应该是文化吧。即探寻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文言文怎么教?既然我的课堂落脚点是智慧文化。
那么怎么让学生从文中与这些文化智慧邂逅呢?我没有采用讲授式。而是贴着我们进行的《古代经典作品探究性学习指导研究》的课题,采用了探究式的方法。即探究指津、探究实践、探究检测、探究总结四大环节组成的课堂结构。整堂课层次鲜明,目标集中。
第三,文言文为啥教?在本节课的探究目标明确以后,这个问题也变得明朗起来。就是为了让学生们采集课文里学习和做人的智慧,为学生好好学习,好好做人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营养。
因此,这节课作为古诗文探究性学习指导的一节示范课还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但遗憾之处还是有的,我认为这节课总体而言不太热闹,学生们放不开,尽管绝大多数的学生处在探究学习之中。但学生的收获并不多。也就是说本节课并不比讲授课高效。
最主要的是语文学习智慧,不等同于政治历史的学习。如果能把探究和诵读结合在一块,带领学生在文字的丛林中穿行,在某个时刻邂逅文中的智慧,才是更语文的方式。
还有在探究指津里,做得依然很粗糙。学生听完指导,仍然不能进行很自己的探究。从探究检测环节里更能看出,多数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探究任务。而且有些章节还被学生选择性遗漏了,比如孔子胜赞颜回的那一章。而其中安贫乐道的人生智慧是不可以丢掉的。而且这一点对以后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探究性学习难在指导,精确有效的指导是探究质量得以提升的前提。教师的智慧主要就体现在指导的有效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