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案妹子在策划公司季刊,跑过来找我这码代码的约个稿。一想,还行,反正写在那都是写,就当配合一下妹子的工作吧。也顺道谈谈,我个人对工作的一些看法。
一个没毕业的职场人来谈职场,就像一个没谈过恋爱的人去开恋爱特训营,准搞砸,别当真。
1、
为自己工作
我认为三五年后,是否能拿到同龄人三五倍的薪水就只看这一点。其他方面如机会,运气,能力,关系都是次要的。拉长时间线看,这些东西在三五年内人人都会经历几次。唯独“为自己工作”这么简单的概念,是最重要的。
刚毕业的年轻人,估计会有不少“没活明白”的。我有几个同学问我打听实习。不问行业,前景,或者是在公司能学到什么,而上来就是工资多少,有的我干脆就不回答,有的我羞答答的说这边离学校近,管吃住2K,毕竟我什么都不会呢,还凑合吧?没过几秒那边准回一句:这也太少了吧,都不够花的...
大多数抱着“混口饭吃”“给老板打工”的心态工作的人,基本上三五年后没什么进步。顶多在部门里成为“二把手”过着越来越悠闲的生活。女生还好,如果是男生就基本废掉了,自己完蛋无所谓,主要是以后娶谁谁倒霉。
在第一份工作中,必须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在现在的工作中有没有获得成长。这一个简单的标准就能区分出谁是为老板打工,谁是为自己工作。为老板工作的人只会考虑当下有没有拿到足够的薪水,够不够自己吃大餐交房租找女朋友。为自己工作的人往往注重价值,而不是价格。他们会时刻关注自己有没有在这份工作中获得成长,因为这是最能配得上自己时间的“报酬”。
毕业的前两三年,通常这时候没有额外负担,除了给女朋友买衣服化妆品,开销不大。这段时间不要花太多时间考虑“自己的价值是不是被公司低估”了。一般情况下,公司给出的薪水都是市场水平的平均值,而“为自己工作”的人发现自己的价值被低估的时候,他们不会因此感到难过,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高兴,因为那是他们成长的证明。甚至,换句话讲,他们很可能把“被低估”干脆当作对自己的能力与成长的肯定。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清楚:终将有一天,自己确定的被"过分低估”那就是到了“该自己闯出一片天”的时候了。
2、
制造稀缺
最初的时候,我们只能单份出售自己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能卖出去就不错了,找工作真的很难啊!尤其是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个阶段,我们提高个人价值的唯一手段就是:提高单位时间的售价。
提高单位时间的售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时间卖双份”一份卖给老板拿走应得的薪水,一份卖给自己获取内在的成长。
能把同一段时间先卖给老板,再卖给自己,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划算的生意了。毕竟,我们大多时候同一段时间只能做一件,还是蛮无聊的事情。观念这东西必须先扭转过来,接下来就是磨时间了。
在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必须要搞定一个事:不断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主动制造稀缺。
经济学最最基本的常识:决定价格的是需求,而不是成本。显然我们以前认为成本越高价格越高的理念是有偏差的,看看钻石就知道了...真正决定商品,或者个人价格的,只有一个因素:需求。
你被需要,你就值钱。
你被足够多的企业需要,你就值足够多的钱。
一个餐厅的服务生,几乎人人经过半天的培训就可以上岗,还都做的大差不差;一个外企项目总监,放眼全国能够胜任的人无几。单单英语这一项就刷掉全国80%的人。
刚毕业的时候我们的不可替代性总是最低的,做报表报发票加上Powerpoint,这都无可厚非。重要的是能否始终记得,每一天都在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没有稀缺,制造稀缺。做一个“被需要”的人。
3、
六项精进
多年来,我一直坚信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是任何人的制胜宝典。一部用来做企业的准则拿来混职场必定游刃有余: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天天反省;
谦虚戒骄;
活着就要感谢;
积善行,思利他;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一个职场菜鸟如果能守住“两条准则”“践行六项精进”之一二,不贪不懒,默默耕耘,日拱一卒。相信时间的回报。
既然是给公司领导看的,要把一些不得体的语言改掉,再加上几句奉承的话:郑锅加油!郑锅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毕竟一个快八十岁的公司再喊他永远年轻还是有点渗人。
要是以前我看到这种“奉承”的话,定是觉得恶心,并给个白眼,心里再恶骂几句。长大了才知道,想说什么说什么是年轻的特权。但是毕竟都要长大,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没有正邪,只有得体。
ps:
默默的,哭的像个两百斤的孩子,
缅怀一下青春和冲动,
然后接着假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