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出生就被父母锁在布莱克伍德庄园的阁楼里,阁楼里窗户是封死的,窗外还设置有铁丝网,她天天期待能打开窗户,因为她好奇雨点儿会不会让一切柔润清爽,像她洗泡泡浴时的水。但和往常一样,妈妈才不会听她的。
她,期待爸爸能让她在阁楼的另一块地方玩;在趁妈妈做礼拜时来探视她时;她期待教她读书写字,加减乘除的爸爸,用玫瑰墙纸给她装饰房间墙壁的爸爸,给她柳条桌, 配着蕾丝杯垫、银托盘和瓷杯的爸爸能抱一下她,可是他从来不敢触碰她,更不敢给她带来一面镜子。
她,能从窗外看到马儿和田野,以及爸爸和他的帮手们在白栅栏旁或黄马厩里工作。有时候,也能看到妈妈穿过草地往马厩去,金色的长发拖在身后,像一块面纱。她最爱的一个游戏是从地图书里选一个地方,读完内容,然后在入睡时计划一次出行,决定自己到了那里要做什么、看什么。她想象自己打破顶窗,爬上屋顶,再从侧壁爬下去,溜到马厩去看马。因为就她的全部见识来说,马是她最喜欢的动物。
她,讨厌窗外那些铁丝网,妈妈说:装铁丝网是为了保护你,如果有人进来,他们会害怕你,会想办法伤害你。因为你是个怪物,是一个煞星。九岁的她不知道煞星是什么,但听起来就很不好。爸爸说:外面的世界没有她想的那么美好,应该庆幸自己有张温暖的床,有东西吃,很多人没有家,也没有工作,他们得排队去领面包和汤呢。
有一天,她在望远镜里惊喜地发现远处树林里驻扎了一个马戏团。她快步地回到窗边,拿书中的帐篷形状与树林对面发光的房子做对比,一顶被货车、马儿、大象和小丑围绕的条纹帐篷,她是对的。更意外的是,从不愿意给她任何惊喜的妈妈却说要带给她一个惊喜,说要带她下阁楼,去马戏团看表演节目。虽然她一生都在等走出阁楼这一刻,但她现在想留在阁楼的愿望远超一切,她不想去马戏团,她不想出去。
“我们走吧,”妈妈的声音冷酷无情。
这便是备受瞩目的美国文坛悲情天后爱伦.玛丽.怀斯曼震撼全美的飙泪大作:《她被给予的人生》书里充满悬念与忧伤的开始。
爱伦.怀斯曼从来没有受到任何专业的写作指导,她的创作源于对故事与文字的喜爱,文风浑然天成,令人回味。她的新作《她被给予的人生》却被译成18种语言出版,横扫全球各大榜单 ,美国全国女性图书协会最佳选书,美亚近满分五星的好评,并得到《出版人周刊》《图书馆杂志》《华盛顿邮报》等美国权威媒体盛赞 。
全书一共三十四章,三百四十三页。每一章都是一个故事主线,有意思的是篇头的小标题永远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两个人的名字:莉莉,茱莉亚;莉莉,茱莉亚……一直到结束。
像所有的外籍书本一样,当我顺着莉莉,茱莉亚的视角阅读完全书后,我才慢慢捊清了《她被给予的人生》里的“她”到底是谁呢?“她”被给予的人生又是怎么样的。
在《她被给予的人生》里,爱伦.怀斯曼讲叙了莉莉这段压抑、可怕、悲伤的往事,亲生父母带给她的不可原谅的伤害与对她整个人生的全盘否定。从阴沉封闭的庄园阁楼到四处游走倍受生存压力与鞭打折磨的马戏团畸人秀,莉莉经历了不一样的残酷人生。
而年轻的茱莉亚却开始了对原生家庭的探索,在大部分的生命里,她都在想,父母为什么要生下她,在布莱克庄园里,她有吃有穿,拥有一切用钱能买到的东西,但是她永远不被爱 ,母亲忙着祈祷、打扫、煮饭和制定规矩,没有时间给她指导与关爱。父亲也只是在圣诞节和生日的拥抱她,更多时间他是待在马厩里,和马儿一起,要么躲进自己的私室,锁门听着同一张刺耳的黑胶唱片一一《小小的白色谎言》,反复地播。
父母在假装维持“正常”,不发牢骚。布莱克伍德家族的人从不坦露灵魂,也不倾吐心声。等茱莉亚长到十二岁,母亲向她解释了丈夫酗酒的问题,说是茱莉亚这个小孩太难搞,都是她的错。
在茱莉亚高中那年,茱莉亚逃跑了。她偷了一点钱,打包离开了布莱克伍德庄园,同时发誓永不回来。不再有早早的宵禁和严厉的规矩,不再有夜间的祈祷和每周告解,不再被关黑屋,不再为父亲喝酒负罪,她要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允许任何人为任何事怪罪于她。
在《她被给予的人生》里,作者爱伦.怀斯曼轻松地驾驭两个故事主线,来回交换续写换莉莉与茱莉亚的人生故事,不继地切换盛产冠军好马的富足宁静的庄园与颠沛流离,光影斑驳的马戏团的生活场景,鲜活而疑窦丛生。
终于在庄园的一场人为熊熊大火过后,茱莉亚揭开故事的谜底,彻底了解父母的秘密,莉莉是谁,自己是谁?解开了的心中自己不被爱的疑惑。
在文尾“茱莉亚的新房完工时,己是春天。一栋简朴的小屋,门廊上有秋千,窗户远眺马厩和牧场。黄水仙欣欣向荣 ,苹果树上满是粉白色的花朵。丁香树开始萌芽 ……旧庄园的房子没了,她反而如负重负,当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她只想把过去抛诸脑后重新开始”。
合上书本,我开始思索为什么看似负能量十足的悲情故事却具有神奇的疗愈功能?现实版的悲情故事,在我们生活中又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呢?做为一个心理学学习者,我们比普通人更有机会接触到生活中阴冷负面的故事与心理,为什么有些人能承受得住,有些人却濒临精神的崩溃,急于逃离呢?
记得前些年,我曾经以为自己得了忧郁症,心里总有挥不去的忧伤与无处安放的挫败感,我担心自己的精神会出现问题,会成为人见人怕的精神病患者。为此我加入了一个郁金香心理群,并向群主涵香咨询了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身为抑郁症作家的涵香向我咨询了几个问题:“你不开心有多久了?你对什么事情都失了兴趣了吗?你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多久了?”我如实回答后,涵香说:“哦,你这不算是抑郁症。你在群里呆上一段时间,就会明白了。”
事情的最后结果是,我呆不了几天,就飞快地退群逃离了。因为我承受不了群里那些人非常奇怪的思维与神神叨叨的话语,那种气氛会让人感到压抑,窒息。
后来机缘巧合,我碰上了不少优秀的心理学的老师,自己也开始了正式的心理学学习。有意识地接触那些貌似枯燥无味的专业知识与术语,并学以致用地慢慢地去剖析了解自己的心理历程,在心理学导师的帮助与引导下去聆听别人的烦恼与忧伤,做为老师的群助手,我对群里各式各样的现实心理病态故事,早已习以为常。不郁闷,不排斥,内心不起波澜。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心理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接纳,承受,平衡,从而得到真正的心理疗愈。
我曾经看过关于台湾心理学博士周建平先生《关于故事的疗愈力量》的评论,周建平博士擅叙事心理治疗,他认为:“故事的疗愈在于让我们得以重拾生命中的每个碎片,然后把它们拼起来,使生命变得完整。这个历程,就是自我接纳,就是你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的过程。一人故事,众人故事。我们能够在这些里,看见自己,疗愈自己,领悟人生”。
“她不被命运厚待,却从未辜负命运。”
这个就是《她被给予的人生》带我们带来的故事与疗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