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我一直抨击清宫戏,是带着汉族的虚伪和民粹主义,是对少数民族有偏见。这可真是天大的冤枉,我们云南可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我从小就跟着支教的母亲在少数民族村落里长大,连我自己都长的像少数民族,身边更是很多少数民族的朋友,我怎么会对少数民族有偏见啊!
我也不是所有的清宫戏都拒绝,像之前的《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我都看了,虽然剧里面也出现了斯琴高娃自称“我孝庄如何如何”这类的天大笑话,其中也有意美化了清朝统治者,但起码还看得下去,但再后来的清宫戏,就实在不敢恭维了。
我对清宫戏的反感,首先是源于对南明史的了解之后,在我的心里,一个比日本鬼子屠杀的还要多的统治者,我实在生不出好感,扬州,嘉定,江阴,等几十个城市屠杀殆尽,四川几乎杀成了白地,还让汉奸文人写成是张献忠干的,因为今天民族融合了,所以我们就不提了。
我对清宫戏的第二层反感,便是发型,有些类似于商周时期戎狄的发型,汉朝羌胡的发型(连匈奴的都没这么难看),东晋羯族的发型,宋朝党项人的发型,当然前面剃光这种形式还有些类似于东瀛幕府时期的发型,这个历来代表着落后和野蛮的发型,居然要强迫全中国的百姓和他们一样剃头编辫子!
反感之三,便来源于清宫戏里满口的主子和奴才,清宫戏看的多了,连身边的同事打电话给女朋友都开始说“奴才给主子请安”了,当然,你要说,这是人家小两口打情骂俏,这是没错,可是一个民族一旦自称奴才成了毫不在意的事情,其实还是挺可怕的。
我们以前的历史书上,都会出现一句话,叫做奋起反抗侵略者压迫和奴役,所谓奴役,就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吧?如果都以自称奴才为荣了,那就不是别人奴役你了,是你心甘情愿的作奴才,那就不必反抗了,难道我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代都要习惯自称奴才么?
而且,受清宫戏的影响,现在一些穿越剧,架空剧,甚至写汉朝,唐朝的戏,都有自称奴才的镜头了,然后我问了身边的一些不太熟悉历史的人,他们的回答着实让我震惊,在他们看来,不管哪个朝代,在皇族面前自称奴才没错啊,这,就是清宫戏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么真实的清朝历史中,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鲁迅在他的杂文里面写到:“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鲁迅作为清朝出生的人,想必不会说错,他告诉我们,满族人才能自称奴才,而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不是因为尊重炎黄子孙,而是在他们眼里,汉人的地位连奴才都不如,所以连自称奴才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满洲贵族给了汉人一个可以有资格自称奴才的机会,那就是加入汉军八旗,或者成为包衣奴才,再不行就进宫当太监,也就是说,在清朝,能自称奴才,可是汉人的一种荣耀,像雍正时期著名的李卫,就是包衣奴才出身,还有金庸先生的祖辈,都是包衣奴才,金庸先生某次接受采访的时候,对包衣奴才这一身份,那也是相当得意的。这里没有诋毁金庸的意思,一个时代一个思想,在清朝,这确实是一种高人一等的荣耀,他传承祖辈的思想,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在早先的清宫戏里,确实还分着称呼,比如和珅自称奴才,刘墉和纪晓岚就自称臣,荣禄自称奴才,左宗棠和李鸿章就自称臣,可后来,慢慢的就变了,所有人都自称奴才了,汉人大臣也开始自称奴才了,秦朝、汉朝,唐朝,明朝的宦官也开始自称奴才了,长此下去,再过几年,大概所有的古装戏都要自称奴才了。
在汉族的语系里,奴才,一直都是贬低人和骂人的话,《晋书》卷101《载记第一·刘元海》:“颖不用吾言,逆自奔溃,真奴才也”。《明史》卷244《杨涟传》:“涟大骂: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驾,若曹不听入,欲何为?”
清朝在雍正,乾隆,道光时期都曾为奴才和臣的称谓使用出过诏令,要求满族大臣也自称臣,可惜却没有能禁止,毕竟,能自称奴才可是一种身份和荣耀,是高人一等的体现,所以,有资格自称奴才的不愿改,没资格的也想方设法想拥有自称奴才的资格,可是哪这么容易,乾隆时期一个贵州不在旗的汉人官员上书时自称奴才还被训斥问责。
至清末宣统二年(1910),清廷宣布废止奴才的自称:“我朝满汉文武诸臣,有称臣、称奴才之分。因系旧习相沿,以致名称各异。……当此豫备立宪时代,尤宜化除成见,悉泯异同。嗣后内外满汉文武诸臣陈奏事件,著一律称臣,以昭画一而示大同,将此通谕知之。”
可惜清朝刚刚下旨废除奴才的自称,就亡国了,此后的百年间,再无人自称奴才,哪怕再日本鬼子面前的汉奸也没有自称奴才的,可惜,时至今日,奴才的自称,却又死灰复燃,叫主子叫的溜溜的,心甘情愿的自称奴才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习惯的自称奴才,那奴性必定会慢慢在心中生根,就像金庸先生觉得祖上是包衣奴才是件光荣的事一样,中国花了一百年才清除掉的毒瘤,可万万不能再生根发芽啊!所以,请大家还是少看清宫戏吧!
——撰文——老文(文俊壹)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