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布置一篇学生习作《我的一天》。批阅后,既心疼又心痛。心痛的是作文当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无聊、悲伤、无奈等消极情绪,人格底色是灰色的。心疼的是如此缺乏心理营养的孩子怎么去面对漫漫人生路。班上的一部分孩子是单亲家庭,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有的母亲缺席,有的父亲是缺席。难怪写出的文章没有温度和生命力。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就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更可悲的是,孩子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知道孩子对爱的需求,以为给孩子物质的需求就尽到责任了。
滋养健康人格的心理关系氛围长啥样?
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中认为营造促进成长的氛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1个是真诚和真实;第2个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第3个是理解共情。 这三个条件就是滋养健康人格的心理关系氛围,我们当得到别人的接纳和重视时,往往会对自己更关注。当得到移情式的倾听时,我们能更准确地聆听丰富的内在体验。当我们理解与重视自己,自我与其体验会更加一致.由此变得更真实与真诚。这些倾向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强化者。我们将会更自主地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
爱玩手机,沉迷游戏,早恋,不主动学习,不愿意跟父母交流,这些问题正在呈现高发的态势,在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因为孩子缺失的心理营养,他们缺失了无条件的爱。
用“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来赞美父母爱之伟大与无私,曾几何时孩子还是婴幼儿时,我们是如何疼爱,呵护,赞美和关注,孩子是多么的快乐,多么天真烂漫;等到孩子到少儿青年时,赞美的话越来越吝啬了,转而拿起藤鞭相向,耐心也减半,我们父母几乎收起了笑脸,嘴里赞美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眼里装的都是孩子的不是。这时候我们父母给到孩子的爱叫做有条件的爱,比如成绩,比如大方自信,比如不玩手机,如果孩子做不到,那孩子就不被接纳,爱的流动就停止。这样有条件的爱,让孩子在成长当中心理营养一直处于不足的状态,一个没有被充分的无条件爱滋养的孩子,我们希望它动力无限,就好像我们希望干涸的土地上长出茁壮的禾苗一样,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
要知道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由父母影响儿童,孩子自身的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应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调整具体的教养策略和方式。而我们家长未认识到这点,加上自身内在成长动力不足,造成了自己的成长停滞,这也是家长对于青春期阶段孩子感觉到教育越来越无力的根源在。
尤其处在豆蔻年华的女孩子,思想特别敏感,能和林黛玉葬花媲美,如果父母不懂各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情重于关心学习成绩,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把孩子的感受、态度和信念作为他真实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实接纳下来,如同接纳温情、兴趣、宽厚、友好、理解等感受一样,因为这些负面感受也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把这些态度作为事实接受下来,作为自我的一部分接受下来,才能与他人的关系才会变得真实自然,才能不断成长,才能流畅地变化。
寄希望我们父母不断学习,和孩子一同成长,营造滋养健康人格的心理关系氛围,只有孩子具有健康人格,压力之下才能强劲的成长。我们家长要清楚地明白“关系大于技术”,所谓关系大于技术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程度,远远比知识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更为重要。
更希望我们的孩子有充足的心理营养,有父母无条件的爱所滋养,茁壮地成长。从他们的字里行间读出满满的爱和生命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