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小男孩,很喜欢年轻的班主任,喜欢拉着老师的手,喜欢亲昵的依偎在老师身旁,还会跑到办公室要求老师抱着,有一次甚至还用手打老师的肚子,还说:不许生小孩。
老师也感觉不对劲,就把这些情况和孩子父母说了,可父母却认为不是孩子的问题,质疑是老师做了什么孩子才会这样。
老师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想知道有没有办法既可以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又可以让孩子的行为回归到一个正常的范围。
老师的心真善呐。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在为孩子着想呢。
过分的“善”,就是傻了。
按照一定的规则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学校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是学生基本任务。这就组成了“师生关系”。
我们说这个老师很好,除了说这个老师的讲课水平高之外,也等于在说这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定是好的,学生们是喜欢的。
最好的师生关系怎么来形容?老师像我们的妈妈。
如果有幸,相信你在求学过程中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好老师。我就遇到过一位,曲老师,多少年过去了,我清晰的记得她老人家的音容相貌。曲老师,像我们的母亲。
而这位老师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像妈妈”这个范围,已经部分的“是妈妈”了。或者说,孩子已经把老师部分的当成妈妈了,老师也在行为上认可了孩子,认可了这种“母子关系”。
如果孩子的父母认可老师、相信老师,甚至感激老师对孩子的关爱,那老师的这些付出虽说有些“过分”,但至少不显得“傻”。
但孩子的父母已经质疑老师了——不是孩子的问题,是老师做了什么孩子才会这样。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善”就要收敛收敛了,要进行自我保护了。
老话儿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人际交往的底线,只想着“善”,只想着帮人,而没有“防人之心”就是傻。就像是大江大河,你想水流越大,河堤就要越高越牢固。水一旦越过河提,就是洪水,就是灾难了。
老师,你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慢慢推出去,让他知道一个合理的师生界线在哪里,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过分的。这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在真正的帮助孩子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第一责任人是父母。说句难听的话,孩子的父母都不重视孩子的问题,作为老师,越俎代庖你觉得有必要吗?
善良、爱心,属于道德的范畴,但要追根刨底,这也是个认知问题。
孩子的父母,如果只有对孩子的一腔爱心,而没有如何做才是爱孩子的认知,那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空洞的,甚至是有害的。
作为老师,如果只有对学生的一腔善心,而没有如何做才是帮孩子获的成长的认知,那老师对学生的善就是虚假的,还有可能引火烧身。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