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和别人很不一样,像你这样的女孩很少吧。”
我已经无数次听到这样的话了,我从不觉得自己做的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直到最近越来越多听到这样的话,让我开始审慎自己,是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
可能是分不清两个明星谁是谁,甚至不知道当红的明星是谁?听到某某的名字时,只能尴尬地回一句“不好意思,我不认识。方便给我看一下照片吗?”
“啊,你连他都不知道,就最近很火的那个呀!”
“我真的不知道……”
“就是那个演了什么什么剧里面的那个什么呀!”
“我已经好几年没追剧了,真的不认识。”
“那你空闲时间干什么呀?”
“看书呀!偶然再看点新闻。”
“你真的和我们很不一样唉,你喜欢的都不是平常小女孩喜欢的东西。”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你和我们真的很不一样。”我在想不认识明星真的很重要吗?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多少人是你值得认识并且记住的。
每天路过那么多人,看到那么多照片,记住每一个人那得花多大的力气。时间宝贵,在我的认知里,不应该用来记住那些明星的琐碎日常,因为我自己的生活就已经很琐碎了。
但是我也不觉得那些追星的人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应该是自由的,每一个都有追求所爱的自由。
“我的大学和你的大学很不一样,我每天都是旅游,和朋友玩,从来没有参与过学生工作,不过你这样很好。”这是我老师和我说的。
目标明确,一步步走过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一开始就算计好一切,为将来的工作做好了一切有益的准备。本该无私奉献的团学工作日常,一开始就不单纯。
在我读了《周恩来传记》的第一卷后,我对自己近三年的团学工作进行了审视,我很惭愧。惭愧自己一开始的功利心,更羞愧于自己五四时的斤斤计较。于是找到机会向老师、同学认了错。
老师对我说“没有几个人可以真正做到无私,那是童话里的故事,人总归会有点利我的考虑,很正常。但重要的是你把事情做得很好,这就对同学有了贡献。”
我的学妹跟我说:“学姐,你真的和别人很不一样。没有几个人可以不断地看这些书。”
是呀!我看的书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是几乎很难能在同学中找到看相同的书的人。因为作为一个经济学院的学生,我对历史、人物传记、文学、法律充满了兴趣。我喜欢和他们分享我看的书,还有我喜欢的句子,跟他们谈谈感受和想法,举办读书分享会。我想一个理科生去读这些,说话也时不时出来几句古诗词也是一种不一样吧!
“唉,你听说了吗?最近发生在哪里的什么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我觉得……”
“一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喜欢看时事政治呢?你真的和我们很不一样。”
是呀!我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大事都很感兴趣,对我们国家发生的一切新闻都很关注。
可以看着一篇评论哭,可以看着一个新闻笑,可以把领导人的重要文章逐字逐句地学习研读,可以把重要讲话翻来覆去地听,可以把那些重要的文件打印下来学习。可以在看历史书时把自己看到义愤填膺,捶胸顿足;也可以看得哈哈大笑。
但是我没办法和他们讨论去哪好玩?什么剧好看?哪个明星离婚了?哪个博主怎么了?哪个网络热梗好玩?
应该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一个另类吧!明明好不容易出校门玩,我在看到一个个紧关的店面时一心想着疫情当下实体经济该何去何从?却忘了顾及同学想要玩得开心的心理,开口和她们讨论着这一个沉闷的话题,导致气氛一度压抑。
这个世界本就是异彩纷呈的,求同存异我想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相处之道,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君子和而不同,试着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与做法,学会倾听,学着认同这一个课题对我来说任重而道远。因为当我一次次听到“你真的和我们很不一样”时,就是我一次次失败的表达。
我们的观点可以不一样,但不应该是我们不一样。出现这种误解时,我的表达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表达自我是一门必修课,但倾听他人也是一门必修课。在表达的时候如何让别人理解并且愉快地接受信息,没有压迫感,没有异样感是我不断在探寻的一个问题。
和我在一起的朋友我觉得他们是不幸的,因为我总是会给他们压迫感,甚至会给他们带来焦虑。因为我总是以对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以自己的喜好去误解别人的喜好。
知识无涯,而学有涯。我以自己浅薄的知识为底气,自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就开始对这个世界指手画脚,何等的可悲!
罗翔老师在《圆圈正义》里写到“道德不是教导我们怎样才能幸福, 是教导我们怎样才能配得上我们的幸福。”
同样,我的认知水平里给我的处事方式也不仅仅是指导我怎样去做,也是教导我如何去审视自己做过的事情。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既然大家都情非得已,那又何必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