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并不容易,就如同脱尽了衣服,直露而且凛冽。
1
不记得是多久之前看过《左耳》了,仿佛是很久远的记忆;只记得看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每当和人提起这部电影,我总是说:“我不喜欢里面的小耳朵。”
我不喜欢里面小耳朵的形象,因为她完全没有自己的形象——凡是以他人为先,处处为别人着想。她像圣母一般纤尘不染,又如白纸一般干净澄澈,也正因此,她仿佛是透明无形的,没有具象亦无棱角。
有朋友笑着和我说:“你就像是里面的小耳朵啊,你还讨厌她?”
那个时候,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什么,这种感觉在后来的自我探索中愈发明晰——我所讨厌的小耳朵其实只是我自己内心的一个投射而已,我真正讨厌的,不能接受的,是那个像“圣母”一般试图去调和、帮助所有人而完完全全放弃了自己的诉求与利益的自己。
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成了一个价值感很低的人,于是在团体或者人群中,我总是试图让自己成为一个透明人,尽量不让别人注意到自己,以为这个样子才能保全了自己,不至于被人察觉到自己的不堪;同时,我也努力成为一个在群体中默默为大家付出的人,我希望自己可以调和所有人,让所有人都能够满意,以此来获得某种存在感和价值感。
这种努力仿佛是某种自然而然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以至于连我自己也没能发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这种努力——总是妄图能够让所有人满意,希望得到所有人的接受和认可。我想我的这种不自觉的“努力”终归是成功的,因为不少朋友曾经和我说:“你总是为别人着想太多,为自己想太少”。每当听到这种话,我总是暗自窃喜,我把这样的话语当做一种肯定和赞美。
就像吸毒上瘾一般,我迷醉在“自我牺牲”“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幻觉中,循环往复、乐此不疲而毫无觉察。
直到后来我开始不断探索自己,才能明白了为什么我一直很不喜欢村上春树笔下的直子,却对身为女二号的绿子情有独钟。
直子的形象气质从某种角度来说,都和小耳朵很像——看起来天然无害、柔柔弱弱,眼神里清清澈澈,纯白无染。她们就像是一根弹簧,好像只要别人渴求,她们就会愿意为了别人而弯曲自己;又像是柳叶轻垂,随风摇摆,而她们是不在意自己到底去向何方的。相较而言,我更喜欢那个有脾气,会哭会闹的绿子,至少她让我觉得真实,就像哗啦啦地溪流沿着山谷而下,声音清脆欢畅;又像是沙漠里生长出来的绿洲,只是怀抱着生长的信念啊,就有了水波微漾。
我所讨厌的小耳朵,我所讨厌的直子,正是我自己身上为了别人而无底线委屈自己,毫无力量而又充满畏惧的那部分;我所喜欢的绿子,正是我无意识中渴望的充满力量与生气,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那部分。
3
昨天和一个朋友通话,我说:“我不想再为你的情绪买单了”;他在电话那头语气激动:“你真是一个自私的人,真冷漠”。
对呀,我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你来打我呀。
能够承认自己是个自私的人,反倒觉得自由。
以前总觉得“自私”是个贬义词,总觉得自己要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接受与认可,所以从来都是“消灭”了自己的需要而去考虑别人。那感觉就像是当你自己筋疲力竭的时候却因为所谓的伦理道德而违背自己的心意给别人让了座。为别人做了“好事”却让自己倍感痛苦,何必呢?
当我精力旺盛的时候,当我可以将自己照顾得生龙活虎的时候,我愿意尽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当我自己自顾不暇的时候,我也愿意尊重自己的意愿首先满足了自己,反正我又没有伤及他人的利益,何苦非要委屈了自己呢?
当我对自己有了清晰地认知,对自身有了足够的了解与自信,我就不再需要用错误的方式浇灌自己的成长,也不必再仰仗他人为我提供足够的认可与鼓励。我有了足够的力量与勇气生长自己的棱角,建立自己的形象而不必担心不为他人接受。
我就是我啊,是我愿意成长为自己的模样,是我选择成为我所是的样子,而不是像藤蔓依附于大树,像青苔攀援着岩石。
“我从没见过像你这样随性的女孩子。”下地铁的时候身边的女孩对我说着。
是呀,我就是随性,如同我承认自身的“自私”,因为我足够了解、认知自己,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大地,如同万丈大楼有着坚实的地基,我也正是因着对自身深刻而又清晰的认知所以才能避免了外求于人,于是才有了勇气和力量去真正地抛开了他人的目光、期许、规范义无反顾的成为我所是的样子,活出我所是的样子。
就像脱去了所有的外衣,完完全全以我所是的样子,示于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