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内容来自第五章《故事的心理影响》
拆页十一 P123
转变想法的心理过程
如果你认为人都是有创造力的,而你的同事认为“人都是胆小鬼“,你应该怎么改变他的观念呢?你可能会喊叫,讲道理或是侮辱他的智商,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还有可能更加坚定他的想法。
要改变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你必须循序渐进。故事给了你一个完美的模板,帮助你把某人从冲突的一边,慢慢地,委婉地,转移到另一边。
援引研究数据,进行哲学论证,运用优雅修辞,这些手法太高深了。你应该切合实际,降低标准,低到理性想法的下面,小步前进。
你的故事必须首先让你和对方在一个点上建立联系,在这一点上,你们应该达成共识,拥有同样的情感基础。
看到一个普通人居然很有创造力,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
如果要讲一个母亲在暴风雪期间,想办法逗烦躁的孩子开心的故事。你可以讲,她用报纸折海盗帽,描上两撤小胡子,用树枝做成剑这样的细节。
建立在这个联系上,你可以讲部队里的故事,讲讲管理制服的上士如何巧妙绕过军规。这条军规要求他处理掉所有“用过的”制服。从海军新兵训练营回来后,士兵们都变瘦了,纷纷把训练之前发放的超大号军服退了回来,这些大号的军服几平没有被穿过。
按规定,这些大号的军服只能被丢弃。上士不愿意浪费,他无视规定,开始把它们以各种方式再次利用,为此还赚了一笔钱,这个行为为他赢得了1998年“全国政府再创造协调机构”的奖励。
如果他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他或许早就放弃了,或者会因违反军规而受到惩罚。由此可见,并非所有人都是胆小鬼,有创造力的人总会一点点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
如果你想带领你试图说服的人,一步一步,顺着故事的脉络走到另一端,你首先要慢慢化解对方的抵触心理。细节可以帮你把故事中的人物变得活灵活现,你的听众就会开始记起他们自己的真实经历来印证你的观点。只要你从和对方达成共识的地方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对方就可以看到你眼中的世界。
和对方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这是你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须臾之间可以实现的,所以不要太急躁,否则你将失去影响对方的机会。故事是你将对方带上这段旅程的工具,随着旅行的深入,他们会渐渐相信你所相信的,终将共同抵达彼岸。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工作是训练监狱看守的忍耐力和共治能力,工作非常难以开展。刚一开始,监狱长就失去了耐心,他们辩解看守们都很冷漠,对他们提出的意见毫无反馈。监狱长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看守们根本就不想参与决策。
我的朋友面对这个困境,没有直接否定监狱长们的结论。经验告诉她看守绝对不冷漠,只是有点担心,他们其实非常想参与决策。
为了让监狱长也看到这一点,她讲了一个故事,讲述自己当初是怎么转变想法的,然后让这个故事再去改变监狱长的想法。她没有强迫监狱长接受自己的结论,而是引导他自己得出结论。
她说,训练的第一天,她通过一个练习让一些普通人思考角色、人格类型及他们认为的自己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她让参与者们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直到他们找到自己所属的地方。通常,这个结果都是扎堆的(更外向的),一些不合群的(内向的),一些人拿着本书坐着,一些人站着参与某个活动……每个人站着的方式都表露出了其与生俱来的差别。
这个练习往往会引起一个有趣的关于多样性的讨论,接着转向谈论他们在迈尔斯一布里格斯模型性格倾向的得分。这就是整个训练过程。
第二天早晨,她开始给看守上课,她认为假定同等数量的男人、女人一定会出现多样化结果。然而,在她下令“在房间里走动直到他们找到自己所属的地方”的那刻,看守们没有丝毫犹豫或观察他人的动作,全部直直走向墙壁,转身背靠墙。
当她把这个故事告诉一众监狱长时,就已经带着他们迈出了几小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看守。如果她只是说“他们很没有安全感”,监狱长们的态度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故事,很自然地,按照步骤发展,以每次10度的速度,终能把听众的看法来个180度大转弯。
以一种轻柔而循序渐进的步调去改变别人的看法或者行为,会避免抵抗的反应。假设你的听众高高地站在他的观点的阶梯之上,那么,故事可以一阶一阶地哄他下来,让他走到你的阶梯边,然后,再一阶一阶地顺着你的阶梯爬上去,站在你站的地方观察事物。
「I,重述知识」通过故事让他人改变想法需要怎样做?
1.改变轻信凭借强大的逻辑论证就能说服人的固有观念,降低门槛,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来迎合人的感性化。
2.对他人施加影响是一个引导促成其心理变异和价值观同化的“大工程”,哪怕是讲故事也会显得漫长,因此要分外留意故事的起点、细节过程等节点的把控。
故事的起点必须基于已经接受或者能够很快达成共识的某个小点,以此作为诱导人们愿意跟随你踏上被说服之旅的烟雾弹。
只有抠出并表达点点滴滴形象生动的故事细节,才足以触发人们情绪上的敏感,激活其个人经历(A1),并让人们借此自行一一验证到你的故事。
「A1,激活经验」回忆一个促使你的想法改变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是让你从对待工作漫不经心变成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也可能是让你从只关注自己变成乐意关注身边的人,亦或是你的老板和你说他如何发送邮件的故事让你改变了对待邮件的态度。请写出这个故事,并说一说当时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两天我被“故事”俩字局限,以致于根本写不出作业来。
今天,我将用一本书是如何借助其“封目序尾”诸元素的故事式设计,与我进行着恍如隔空的内心对话,一步步让我迫不及待、爱不释手地愿意去窥探它的。
如图,就是这本《有毒的逻辑——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
一、封:封面封底。
逻辑就是我的痛点或者需求点,用于最初建立共识——这是一本内容适合我的书。
有毒——反着说,其实欲贬实褒,也就试图告诉你:你对逻辑感到好无力、你被逻辑害苦了,我这里面都是针对性的解读与揭秘,你要不要先睹为快、抓紧脑补一下?
红黑白黄绿蓝,超过8种主色的强烈色彩冲击较为罕见吧?宛如花枝招展诱你亲近。
9分(豆瓣)、170余种(书中针对的逻辑谬误)、训练工具书、自查测试手册等硬数据显然打动人心。
封面一句“未经训练的思维通常会采取最小阻力之路,而这条思维之路很少是理性的”,封底三位大咖,而且是浙大逻辑学方向博士后、《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的著名科普文作者,够权威吧?(不得不承认黑体字部分的刻意强调才最触动心弦)
接着,令我最终沦陷的首要亮点来了:
内页介绍“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三条之第一条:以适合读者的学习路径安排写作方式。
开篇先摆出生活中几乎所有逻辑陷阱,最后两章“深入剖析辩论和语义学”才涉及相关原理解析,让你轻松上手,不因逻辑学这种晦涩精深理论望而却步。
这一点吻合苦苦寻觅逻辑脱贫却又对逻辑充满敬畏和恐惧的读者——我。
更要命的是,这似乎跟我之前接触的书写作顺序截然不同,我非常渴望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还能了解一点著书立说的构思技巧。
二、目:目录
还再次突显作者的专业性:
感性的语言;分散注意力;与主题无关;歧义、混淆和不正确推理;过度简单化;错误的对比、比较;逃避……这些字眼和用语跟以往难以望文生义的“逆否命题”、稻草人谬误、逻辑塌陷的分类罗列方法是不是更高明?
这些已不仅仅是封面封底宣传的作者系“哈佛才子、全美TOP3私立高中逻辑课”那样见怪不怪了。
三、序——自序或代序。
推荐序里的其他内容要点是早被提取放在封面封底了,真正引起我重视的是两个点:
1.作者47岁就因胰腺癌英年早逝,却与人合著17本书(与封底信息联系可知加上独著多达60本),而且除了最出彩的逻辑学,其写书和本人授课的研究主题涉猎甚广:数学(代数+几何)、化学、语言(拉丁文、希腊语)、写作(精确——英文写作者参考手册)、神话(希腊+罗马)——当然,学富五车到一定程度自然更能融会贯通,但这架势恐怕也就剖析过时间记录奇迹的柳比歇夫以及《书读完了》金克农等大师才能相提并论了。
2.作者解释写本书的起因极其特别:他说是因为看到很多人甚至是一些聪明人常常在会议、讨论等群体沟通中陷入僵局,总听人家因不懂逻辑、避之唯恐不及而用“收起你的逻辑”这种情绪化的态度怼人,作者为此倍感痛心且产生巨大的自我挫败感,故而好奇才深入研究、开设非形式逻辑课程,最终成稿出书。
或许是我身边也有类似的目睹之怪现状,想必此书没准有点实用,离自己的生活工作很近吧。
四、尾——结尾,后记、综述之类。
本书则是一则奇怪的《补遗》。据说此前有位读者居然能找出最后一章即“深入剖析三段论”里的一个致命错误:作者罗伯特·J·古拉先生在“狼和狗都是犬科动物”、“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讨论”两个例子分析时,都错把三段论中主语、述语、中项三要素之后两项给搞混了!这一点比较少见,也体现了推荐人面对作者离世后作品还很受欢迎不断再版时的真挚——既敬重原作者,也对新读者负责到底。(其实除了那位目光如炬估计认真践行本书的优秀读者之外,再版改了点内容也微不足道、不为人知,不是吗?)
我在查阅豆瓣资料时顺便看了有人阅读本书后精彩解析《武林外传》中的经典桥段(【用《有毒的逻辑》简析姬无命是怎么被秀才说死的 】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8782461/),更加认为本书不论自学逻辑,还是在你准备讲解有关逻辑力拆页中都是优质的A1.A2.A3素材库撒。
综上,我就如此这般被一本书(其实还有华章心理、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幕后出版策划团队)莫名吸引,在写下这段经历和感受时,我就想做了次“思维复盘”一样,我甚至注意到我是如何决策要不要看一本书的,某些个人信息也会不经意对我的选择造成影响,比如作者是胰腺癌,我的亲人里就有患过胰腺炎危急病症的,这个点居然也增强了本书对陌生的我“讲故事”中的细节影响力;还有我从事律师类工作需要接触三段论的背景,前几天还在研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作为法律人的重要思维,因此一切系统研究三段论的东西都会在这个时候成为我关注的焦点。
犹如一场元认知的洗礼,不仅拓宽了我对何谓故事的概念定义,还让我定格自己选书的心理转变全历程,难怪赵周老师说选书像相亲,也分缘浅情深、一见钟情、直接pass好些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