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今日头条和微信、微博等媒体都在热议,马云的无人售货超市开业了。进店、选择、购物、付款全程无人,喜欢就拿走。当然,电子识别、支付、监控是必不可少。这种体验是否很新鲜呢?其实,无人售货的方式在今年已不是新鲜事。7月1日,上海第一家无人便利店落地,24小时营业,没有一个员工;7月2日,深圳实现自动收银,再也不需要收银员;7月7日,马云的无人超市正式落户杭州……不是为了好奇新鲜才说这些,而是从这些事件里反映出一个信息: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因其更加快捷、便利、准确,更重要的是成本低的优势,导致传统职业将被替代。很多岗位,例如收银、导购、甚至流水线作业等低学历体力劳动者的工作不再是铁饭碗,从事以上职业的人们很快面临失业。这样的情况下,学习新技能、增强生存能力,避免被替代、被失业已经成为当下低学历人群的首要任务。如何学?当然是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以达到最深入的学习状态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森.本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并获得经济学学位。毕业后的本在一家金融公司进行金融咨询(人工电子数据表制作员)的工作,从一开始的6小时才能完成一份报告到后来的不到半小时就可以完成。本依靠自己的聪明学会使用工具,使自己6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只需“点击一下”即可完成。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看似复杂的工作竟然靠一个简单的Ex工具就能完成,不禁有些沮丧。为提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价值,本选择辞去人工电子数据员的工作,想要成为一名程序员。然而,与他伟大目标相悖的是,本根本不知如何写代码。而大部分开发人员要经过4年的大学教育才能了解这一行业。本没有这个时间,而且学习电脑编程之类复杂的知识需要持续专注于需要认知的任务。换言之,这项任务是一种深度工作。
美国畅销书作家卡尔.纽波特在他的著作《深度工作》中阐释:“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然而,我们身处电子数据化网络时代,在各种电子软件的包围下,微信、微博、邮箱、QQ、电商、各种APP……非此即彼,生活工作被各种快捷、即时的信息不时打断,“碎片化”的信息轰炸将我们的耐心、注意力撕扯的支离破碎。专注、深度,谈何容易?
矛盾的是,在数字化数据化、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想要保持自己的社会经济价值,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创造出不可复制的个性化的能力,要求人们具备迅速掌握复杂工具和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两项核心能力。而这两项能力就一定离不开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任何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信息经济时代立足的人 都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学会深度工作呢?
卡尔.纽波特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同时还是一位作家,他在著作《深度工作》中尖锐的道破,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处在浮浅状态的现状,并对此现状造成的后果表示担忧。基于此现状作者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并提出了详细的实践策略。
准则一 工作要深入
我们知道,一些习惯一旦养成,想要改掉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这需要决心、信心、耐心,更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摆脱浮浅状态,达到深度工作的目的,作者卡尔.纽波特在这一部分提供了四种深度工作的哲学,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
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故而更坚决的拒绝浮浅工作。
科幻小说作家尼尔.斯蒂芬森是禁欲主义哲学工作的代表人物,为了避免被人打扰,他的作者网站上拒绝公布个人邮箱和邮寄地址以避免专注工作被打断,用较长、连续、不受打扰的时间块去写小说,以保持小说产量和质量。
双峰哲学
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
例如,按周划分的话,可以每周4天做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为开放时间。同样的,如果按年划分,就可以选一个季节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瑞士柏林根为自己建了一个塔楼作为私人办公室,每天在里面单独度过2个小时进行不被打扰的写作。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
节奏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为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
很多作家坚持的每日练笔本质上就是节奏哲学深度工作。比如村上春树的定时写作练笔和长跑就是典型的节奏哲学深度工作法。
新闻记者哲学
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立即转入深度工作模式。
这种哲学对实践者的要求较高,若非经过刻意练习,很容易严重削弱有限的意志力储备。此外,实践者还需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并将成功,对自己的能力及有信心。
以上四种深度工作哲学,最常用最易实现的是双峰哲学和节奏哲学,这两种深度工作哲学可操作性较强,对实践者的要求亦不是很高,故而成功的几率也较大。当然,具体选择怎样的工作哲学还是需要我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准则二 拥抱无聊
斯坦福大学的通讯学博士克利福德.纳斯认为,在网上不断的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
“一直进行多任务工作的人不能过滤掉无关的事务。他们无法维持一个关于工作的记忆。他们的注意力是长期分散的。他们会启用更多的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大脑功能……他们基本上就是心智残疾的。”
可怕的是,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你在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纳斯发现,当我们已经习惯了将生活中任何无聊时间(比如排队等待、通勤、餐厅等待朋友)全部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就如同前文所说的“心智残疾”。
为摆脱这种可怕局面,作者卡尔.纽波特给出了四个策略。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初期,这可能很难做到。我们可以采取定时间的办法,方便时可以用番茄钟工作法。渐渐的加长禁用网络的时间,以获得越来越长时间的专注。这种训练一天可以分时段数次进行。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这个策略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先找出一项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算出所需时间,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而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可以将这个计划告诉他人,帮助监督。在这个期间,进入高强度(深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浏览网页,不轻易离开工作桌,直到用不懈的高度精力解决了任务。
有成果的冥想
在散步、慢跑、淋浴、通勤等时间里,集中注意力解决一些专业难题。可以是为一篇文章列提纲,写一篇讲话稿,推演一个证明,或者是打磨一个商业策略。
此项策略的训练时间比较好找,所有的无聊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既可以提升专注力,又可以提高专业产出,还养成合理利用无聊时间的好习惯。
记住一副牌
记住一副洗过的牌。看起来这个训练很难完成,事实上,它是建立在对熟悉的地点和事物视觉印象上,再通过这些事物与52张牌联系起来,不同于机械的死记硬背。这个训练可以增强我们专注的能力,更轻松的进行深度工作。
准则三 远离社交媒体
有没有注意到,现代人的生活中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被各种社交媒体占据,工作间隙、吃饭时、走路时、甚至上厕所时、更甚的是与朋友聚会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各种App中神游。这个虚拟的世界应有尽有,游戏、社交、鸡汤、毒药……在这丰富繁华的世界里我们流连忘返。
但是我们完全忽略了,正是这些看似应有尽有的虚拟世界,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正在现实世界中蚕食我们的注意力,碎片化我们的时间,让我们精神焕散、心神不宁、目光呆滞、失去斗志和学习工作的能力。
卡尔说,在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打包、简化社交媒体,不要选择用网络来消遣,而代替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如阅读、会友、锻炼,远离或戒掉网络社交媒体,我们才能找回工作、学习、思考、的能力,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工作中的创造力,发现世界的精彩。
准则四 摒弃浮浅。
浮浅工作,就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处于网络工具时代的人们, 不断地被各种小事扰乱心神,不断的回复邮件、时时提醒的新闻更新、聊天消息……网络剥夺了我们专注和沉思的能力,本该进行深度思考的一些工作,在受到干扰后变得支离破碎,得不到好的完成。深度工作一旦转向浮浅工作就很难再转变回来。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的降低深度工作的能力。所以,摒弃浮浅刻不容缓。
《深度工作》中为我们提供了几个摒弃浮浅的策略:做好一天中的计划、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变得不容易联系到。通过采用使用任务方格,分时间段使用网络,定时回复邮件或不回复一那些没有必要回复的邮件,固定工作日程等一系列方法努力将我们从低效的浮浅工作中解脱出来,渐渐地重拾我们深度思考、工作的能力。
本文开头的人工电子数据表制作员本森.本在辞职后,知道自己无法进行深度工作,他将自己锁在一个没有电脑的房间里,只有课本、笔记卡片和荧光笔,强迫自己坚持下去。在渐渐学会了深度工作之后,他又完成了难度很高的程序开发人员训练营短训班,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艰难学会了电脑编程之后,本很快就在一家科技创业公司找到了一份开发员的工作。收入由每年4万美元飙升为10万美元并还有上升空间。深度工作让他成为人生的赢家。这个故事是作者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讲述的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这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而在我们熟知的名人中,心理学家荣格、作家马克.吐温、散文家蒙田、剧作家导演伍迪.艾伦等大师级别的巨星们亦是深度工作的 拥趸者。当然,他们也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度工作并非一种无用的传统技能,而是任何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信息经济时代立足的人都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是“21世纪的超级力量”。而《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指南,深度工作的实践手册,指导我们在浮浅的时代活出专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