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企业的募资方式,从公开发行股票的IPO,到去年火热的代币发行募资ICO,再到当前不断被人提到的一种新型证券化通证STO,可谓在不断推陈出新。虽说ICO在各国呈严管趋势,但仍有像百慕大政府通过首个ICO项目融资的可行案例,这无疑给很多在观望的国家开了个头。同时,又有报道称美国纳斯达克旨在推出通证化证券平台,与某企业达成合作。
一方面似乎是ICO的破局,一方面又像是STO要入局,这两种方式有可能再次成为引爆方式吗?
1、ICO的现状与前景
对于ICO,之前文章分析过,即企业首次公开代币发行。在17年以以太坊为引爆点,很多项目凭借发行代币短短时间内筹集上百万资金。但随着不负责的项目方进场,一边圈钱,一边跑路,导致空气币归零,投资者被骗,币圈乱象横生时,各个国家开始着手禁止或管控ICO。
ICO带来的乱象,恰恰表明没有任何的管控和条件的金融市场,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毕竟企业趋利,人的本性也是贪婪的。很多人猜测ICO会不会是暂时严管,后期是否会开放?个人看来,单纯像之前的ICO模式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已经走过一些弯路,得到一些教训了。但若有一套监管体系,即受一定条件约束的ICO还是有可能出现的。
事实上,唯有管控,才是一个行业开始走上正轨的迹象。就像一个有家的小孩,在各种家教下良好成长,野孩子倒是自由,但野蛮成长的往往成不了社会主流分子。
我们分析下百慕大政府通过ICO许可的企业要求:要求ICO发行人提供“所有与ICO有关的人员”的详细信息;发行方必须披露对该项目的审查,包括产品或服务、市场受众、融资系统、计划筹集的资金数量,以及与软件和区块链规范相关的技术方面。
可以看出,受到监管的ICO项目方,一定是符合某种条件的,或者团队,或者产品,这些都像被国家机构先筛查一遍再面向大众。不是像以前,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发币。
2、STO的新生
再来看下近期被提到的STO,STO(Security Token Offer)指的是证券型通证发行。简单理解就是把证券当做Token来发行。
证券常指企业的股权、债券、基金、黄金或珠宝等资产;而token,我们之前也专门分析过,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凭证,具有股权+货币+物权的属性。从定义上看,token实际本身就可以作为证券的证明,对于token为载体的证券发行,本就是可以对等的方式,换句话说,其实这种方式早就存在,不过是现在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STO。
STO与传统IPO有什么不同?
IPO是单纯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投资者买到股票后就持有股权,享受股息和分红红利;IPO发行时对于企业各方面要求很高,且审核流程繁琐、时间也较长,门槛较高;面向受众也多为专业投资人。
STO作为代表证券的token发行,投资者持有token就持有股权、物权,甚至还有数字货币的权利。持有token,相当于你持有项目背后的一定比例资产,数字货币也可以在项目资产中进行流通;STO也需要国家的监管,但没有IPO严格;受众人为广大群众。
可以看出STO就像是ICO与IPO的一种折中,既受到一定程度监管,又可以使证券实通证化,使流通方式更灵活,降低项目方的募资门槛。
3、STO和受监管的ICO的共通处
乍看STO,似乎是一种新型募资的完美方式,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仔细想想,受监管的ICO似乎和STO并无多大区别。当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对ICO作了指示后,此时的ICO就多了一种条件,发行之前,国家需要对其项目团队、资产等作出评估,条件通过后,允许发行,这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STO么?
因此,无论是受监管后的ICO是否能继续还是STO会入局,实际上都是多了国家的管控,对项目方的准入门槛抬高了些。但无论是哪种得到推广,对想要做实事的企业都是一种利好,且对没有太多投资经验的老百姓来说,也少了一道风险。
但目前来看,虽然有一两个国家陆续对某些企业通过ICO和STO宣告许可,但大多数国家还未曾给出明确的态度,或者说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所以我们还需要静观其变。但若要想企业的新型融资方式再次入场,没有国家管控的前提下,一定是不能永久存在的。
END:写在最后
一个新事物或许是偶然事件的催发,不受控制,毫无准备中突然崛起,但要想长期良性运转下去,必定要有一套运行的规则。对于金融领域,更是如此,唯有各国制定明确的监管制度,才能知道哪条路能走,哪条道不能越。
就像前不久李笑来老师在新书答疑会上所说的:法治这件事情对区块链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法律制定说什么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那么就会出现很多的混乱,对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一旦法治健全了,那么很多的事情、好事情就会自然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