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份项目组成立以来,自己作为4人小分队的实际管理者,越来越觉得自己需要有更强的能力、想出更好的方法、做出更好的决策来推动团队的进步。为什么我们走了一些弯路?为什么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状态?
自己在工作之余参与的共同成长群,则在从侧面不断地给我一些动力和欣喜,社群的规则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大家持续地产出,共同向前走。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听了那么多专栏,应用了多少?
我想我找到了事情的根源,走弯路是因为方法论的缺失,而走弯路本身就在积累经验和方法;犯错误和效率低是因为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缺乏归纳与整合。
说到底,其实就是概念和方法论。
如果把人比做一个操作系统,它有自己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硬件如眼睛、耳朵等天生优良,需要进行维护保养减少衰退;硬件如四肢嘴巴等需要经过锻炼升级,使我们更有力量,表达能力更强;软件则是随着成长过程中不断输入的概念、知识、经历等各种抽象的信息,他们保存在我们的大脑中,指导我们以后的工作,毫不夸张的说,软件是整个人的领导部分。
什么样的领导带出什么样的团队,我想,还是应该先从整个人的领导下手,升级自己的软件——概念和方法论。
我所拥有的:
工作上:在100人的样本中,相对更多的化工工艺基础知识、不算丰富的工艺操作经验;几乎一无所知的设备基础。
生活上:和谐稳定的家庭生活状态,虽有困难,但有方向和行动。
我的目标:
工作上:三年内,摸索总结出一套方法论(设备),懂原理、会管理。
生活上:维持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两年内还完欠款,做好装修。
我的策略:
提升自己对概念的敏感度,通过不断的阅读、经历、总结和归纳,建立自己的概念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在工作中,对领导和同事的言语、动作、行为习惯进行思考和总结,思考领导的要求和下属的需求,做好资源整合协调,善借力。
在生活中,思考自己遇到的事情背后的逻辑,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
关键点:
对遇到的每一个词,建立概念库,并遵循以下的模板来描述:
1. 它是什么,不是什么?
2. 它和什么东西很像,但在哪些地方完全不一样?
3. 它可以用在哪里,不可以用在哪里?
4. 在用它的时候,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听起来像是废话,我以前也觉得自己不用这么麻烦,但这样写出来,会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更有方向。
这样的方法如何与自己已有的状态相结合呢?
1. 每天留出沉思总结的时间,约半小时;
2. 可以结合英语学习,英文释义;
3. 在写作中对概念和方法论进行总结,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当前的优秀例证:
“善借力”是企业文化中的提出的内涵,博超将其联系到了自己的工作,这就是知识迁移、建立联系、形成体系。
韩晶经常会说“就像…一样”,这说明她在尝试建立联系。
马波经常引用一些非常好的例证,而我就是缺少这样的例证。
概念的更新和方法论的总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设备这一全新的领域,可以用严格的标准建立清晰的概念和联系,使自己这一块的软件运行流畅,积累成功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对于“变得聪明”、对于事半功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