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教授指出,课程的“概念”不是指单纯的教育内容与计划,而是儿童通过教师、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学到的经验、形成的价值、掌握的技能。所以,“课程”是,“学习者赋有的学习经验的总体”或者“儿童学习的履历”。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拓展其视野,发展其“往宽处行,择高而立”的能力。因此,持有“学习经验的总体”的课程观的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倾听儿童、尊重儿童,在儿童经验的基础上设计课程,需要教师在专业的创造力、想象力、组织与领导力上具备更高的素养。
01
学校的课程
学校的课程按照组织层级,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真正实施的课程)、儿童的学习经验(经验课程)。校长对于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一定要有“成就当下,着眼未来”的前瞻性,培养优先于选拔的意识,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格局,实现办一所有追求有品位学校的可能。
02
教师的课程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课程是以教材为媒介的儿童学习经验的构想,以及基于教师个人素质、理性、教育追求等的教材与教学计划的个性化再设计及处理。
“文本的课程”仅仅是文本,如果每一个教师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意图、倾听儿童,尊重儿童的学习风格及不同的学习特点,重新设计、编制成“教师的课程”,教材就始终只能是教材,教师也只会教“文本”,而不是用教材教。
须知,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每一天的教学日常,都通过课程落实着德育——理性、感性和行动的德育目标。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走廊、办公室、卫生间、食堂、校园操场等任何场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具体而微的言语及非言语。
03
课程改革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学校有必要从“阶梯型”课程走向“登山型”课程。
“阶梯型”课程以“目标”为单元组织学习,追求的是效率与生产的模式,划一化的教学、狭隘封闭的经验。统一的学习内容、统一的教室、统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体现尊重学生发展差异的课程目标。
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登山型”课程将逐渐替代“阶梯型”课程,如以特定的主题为中心,多学科跨学科来组织教材与学习活动。为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富于选择性的学习内容,以真正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 这是原创文章,引用请注明出处。争取每天更新。涉及的内容根据工作需要、兴趣爱好、情绪情感而定。如果你觉得我的分享对你有用,欢迎点赞、转发、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