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章的标题是唤醒你的内在美食家。
既然说到了美食家,那美食家主要调用的感官就是味觉,所以这一章说的是味觉满足感。作者在写每一章的时候开篇先说这样的好处,比如这章作者就说了,察觉味觉有什么好处?之后又说到了味觉满足感量表不同于量尺。在第一口的时候,量表分数可能非常高,但是几口之后,量表分数就下到中等。当我们换一种食物的时候,味蕾接受了不同食物的刺激,当我们再回到原来的食物的时候,这个时候味觉满足感量表可能只有七八分,之后我们对所有的味道都感到疲乏了。未来感到疲乏经由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味蕾特别敏感的时候,在这个阶段,我们对食物的满足感会像过山车一样由高到低特别迅速,第二个阶段是我们在吃了大量食物之后,味蕾就麻木了(比如吃了一整颗烤红薯,吃了大量的汉堡包)最后作者说了吃巧克力的练习(和四颗葡萄干的练习是一样的,不过巧克力相比葡萄干更加诱人,但之所以选择巧克力作为练习,是因为巧克力只有甜味,味道比较单一)接着由巧克力过渡到了挑战最喜爱零食的练习。之后又提到了挑战高脂油腻食物。(因为甜食和油腻的食品是我们最容易上瘾的两种典型食品),接着说到了品味任何食物的练习(这个练习跟挑战最喜欢吃的零食的练习不同点在于,这个练习作者放在了比较不同种类的食物和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场合的味道变化,而且这个事物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可能是我们觉得味同嚼蜡的食物)
所以本章的思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味觉这个感觉器官去品巧克力高脂食物,最喜欢的零食以及任何食物。思路是由特殊到一般,由不健康的零食到健康食物。
第十章的标题是开心享受,但不一定要吃完。这章解决的是我们经常吃撑的问题。按照惯用写作思路,作者开篇先指出了察觉腹部和身体饱足感的好处。还指出了我们每个人经常会在节食和暴食中轮替。之后提出了饱足感量尺和肌饿感量尺这两种量尺。接着通过喝下一大罐白开水的练习,让我们感受了什么是腹部饱足感,又通过了享受很少量的小点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身体饱足感。但这两个练习中引导我们得出了腹部饱足感和身体饱足感的区别。紧接着,作者引导我们探索了三种食物分别是高纤,高糖和复杂性食物是如何影响腹部及身体饱足感的。(爆米花这种高纤食物一开始会饱得很快,但饿得也快,而且身体饱足感持续不久;果汁会带来身体饱足感,但腹部饱足感消失得会很快,鸡胸肉,糙米饭之类的腹部饱足感不高,但身体饱足感更持久。)那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有腹部饱足感和身体饱足感两种饱足感,接下来就要在饮食中运用它,从而达到自如的把食物留在餐盘里的效果。最终作者也指出了在一些特殊环境中,比如黑暗的电影院,精彩的对话情景中,我们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在食物上的,因为一心不能二用,所以当我们在这些场合中就可以选择较少量的食物,来避免自己吃撑。
3.第二次读的时候,突然明白了作者说的唤醒内在美食家是指美食家的味觉等其他感官方面,它不涉及吃撑和身体饱足感,只涉及味觉味蕾的享受。另外一个小细节就是我们有一个错误信念就是觉得一定要多吃,不然就不会感到满足,而其实是吃的越多越不会感到满足。
还有新的发现就是作者认为我们喜欢吃一个食物,并不是喜欢吃它的全部。(比如我喜欢吃仙贝饼干,只是喜欢吃它外面的涂料。)
要像品红酒那样放大少量食物中的满足感。
在任何事物的正念练习中,之前要有冥想,之后要思考这个食物的原料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产出的,又如何运送到商店来到我们面前的。
要学会辨识未来什么时候从 哇 真美味 转变成 咦好油腻 的。而作者认为这一定会发生。再比如同一个食物含的热量部分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喜欢吃的炸鸡,如果去了油炸外皮的话,能量其实并不高,所以我们要问问自己,喜欢吃鸡腿到底是喜欢吃它的哪部分。)
此外,我们在用餐中一般人只会留意食物的味道,而作者告诉我们要留意食物味道的变化,以及即使过程中饥饿感和饱足感的变化。
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不是美食家,就是因为因为过量进食食物本身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美味了,但我们还吃个没完,这样太傻了。为什么不换个时间吃,换个时间之后,味蕾更敏感,我们吃下去的东西会更香,让同样的食物焕发出更大的满足感呢?(哪怕是过五分钟都算。)
白开水是不含热量的,不会影响血糖,但喝下大量的白开水会导致身体饱足感增大。我们还可以在用餐前为自己提前决定想达到的饱足程度。腹部饱足感会随着食物的排空慢慢消失,但身体饱足感却依然存在。
食物可以分为复杂性食物和单一性食物。复杂性食物往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有,担心食物就只有某一个味道,比如甜味,辣味,咸味。
4.第二部分的思路是先认识我们的饮食模式。之后学习了迷你静坐作为饮食的基础练习,第八章说的是饥饿感,第九章说的是味觉满足感,第十章说的是腹部饱足感和身体满足感。八九十章是本书的核心和重点,分别讲了四个满足感:饥饿满足感,味觉满足感,腹部饱足感,身体饱足感。到这一章结束,内在智慧作者已经讲解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