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进入农历新年的第十五天,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故名之为正月十五。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又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而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因上元天官出生于正月十五,故而正月十五唤为“上元”,这样,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还被称做“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元宵节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早期,只称其为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由于李唐皇室自称老子后裔,所以大力推崇道教,受其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另称灯节。
元宵节最主要的民间习俗,观灯赏灯的热闹,由唐宋诗人的众多诗句中,便可知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苏味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宋•欧阳修)。
据历史资料与民俗传说,这一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普及,与佛教文化的传入与广泛传播,有着重要关联。汉明帝永平年间,皇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在民间,正月十五张灯也渐成风气。唐朝时,虽然皇室崇信道教,但民间依然以信奉佛教为主,官佐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因此百姓聚集观灯赏灯,也渐渐开始流行。因而自唐代起,元宵节这一天,取消宵禁、街市张灯、民众赏灯便成为法定之事。到了北宋时期,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更是空前,颇有古代民间的狂欢节之势。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吃汤圆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仍然流传了下来。此外,不少地方,还有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其盛况,其热闹,其熙攘,可谓:璀璨花灯悬闹市,众人齐唱太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