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叶嘉莹
我是一个古典文学爱好者,但是除了课堂上学习点古典诗词之外,我几乎没有任何功底。真正结缘诗词的是在高中阅读过《人生如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系列的书,安意如勾勒出来的爱情缠绵悱恻,深深的吸引着刚步入青春期的我,当时身上没有钱,我记得是从同学旷美婷处借得,读完仍觉爱不释手,晚自习回家用本子把书整本整本抄下来,对诗词文学有了朦胧的兴趣,现在还要感谢401班的小旷同学。
后来随之深入,开始读叶嘉莹赏诗词系列,我才看见了一个更为丰富而饱满的世界。才意识,在古典文学面前,假如她是一片海洋,那自己就会觉得自己就像是一滴水。
电视上90多岁的叶先生依然是精神奕奕,一生致力于传播文学,执讲70余载,大德者寿果然不无道理。叶先生生活在一个书香之家,母亲,姨娘等都是老师,父亲毕业于北大,就职于中国航空公司,家法礼教甚严,出生后所受国学教育,启蒙之作《论语》《四书》,又颇爱诗词文学,毕业后也成了一名文学老师。
看到这,不得不感慨,有一些人一出生就带着父母基因里的古典气质,而且在后天的成长环境耳濡目染,叶嘉莹,林徽因等才女无不如此,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若是这个小孩一出生就开始背古典诗词,那么她长大以后肯定是一个具有古典气质的人,所以这一切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
叶先生也是历经苦难的一生,17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远去台湾,产女之后,丈夫因莫须有罪名入狱,50多岁,大女儿女婿车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
了解这段故事之后,我有比较大感慨,我尊敬那个时代的人,我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羡慕,他们的时代是真的有大的国家情怀在的,而我们的青春只有一些小的痛苦,小的情爱,只有早恋,单恋,我喜欢你,你不喜欢我。境界高低立现。
叶先生自小研读古典文学,学习女工,烹饪等等,她自己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丰满的世界。物质,利益完全不在他的视野之内。
我也很羡慕那个时代的女性,民国时期的每个人都很都风范,很有风度,很有风范。虽然生活在现代,很多应该吸收的东西也都失去了,这正是我,还有很多女性不具备的,我觉得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读过叶先生的诗:“师弟因缘逾骨肉,书生志意託讴吟。”印象特别深刻。老师和弟子的姻缘有时候会比骨肉更亲,因为骨肉是天生的,老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更多一种精神思想的传承。
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与父母,儿女之间自然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年少遇见一个人,他塑造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你在与他相处的过程当中,耳濡目染,学会对社会思考,对人生规划等等问题。这种精神传承的师徒之情可能就会比单纯的骨肉之情来的更为深刻。很幸运,大学期间我遇到了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这对于我现在甚至是以后的行为思考模式影响深远。
叶先生在书中也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如果不是把私人的,小我的感情都打破的话,你不会有更高更远的想法。”他提到了法国作家写的《红百合》,里面也有这样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女子,一直长在顺利平安或者享受之中,甚至于一次重病都没生过,这个女子一定是肤浅的。”
这句话也是让我醍醐灌顶。这就是为什么放弃在小城市清闲的生活出来独自面对苦难,独自承担后果的意义吧!其他的解释都是旁枝侧叶,这才是根。今天是从根源上给了自己和一切重要的人一个合理的解释,我非常开心。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还有很多经历,见解未曾熟知于人,想写一本传记, 现在文字功底尚浅,还需搜集资料,历练,作文已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