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晚上,归途中和闺蜜打电话,本是打发漫长的无聊的时光,天马行空的乱侃,不知怎么谈到了“我们终究都会变成自己曾经不喜欢的那个人的样子”这个话题。
我带有一丝戏谑的口吻:“你不喜欢的这个人或许只是你提前看到了你以后的样子。”
闺蜜淡淡回应:“听起来,觉得甚是可悲啊!”
这个问题在我这里其实是无解的,我没办法判断对错,我觉得这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绝对坏,所以也没有绝对的好。把他所做的行为放在一定的情景里来解释,我会理解。
拿我自己打比方,我家教那里有一个让我极度不喜欢的小孩子,我知道小孩子身上大多数是动物的性质,可是我看见他就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小心思在我这里是透明的,我讨厌极了,于是便会对他说很多尖酸刻薄的话。大概很多深知我的人,知道我本不是这么个薄情的人。
我时常和其他小朋友开玩笑:“他以后长大了,会不会有一天突然回忆说,我以前有一个神经病的老师,对我刻薄死了。”
那么,我也许就是他以后不想成为的人。
张嘉佳说:“世间大多温柔体谅,是因为我也经历过。”如果你也和我经历了同一件这样的事,就会万分的体验我的感受。也许你会说,你对待他可以找一个迂回婉转的方法,不好意思,我本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实在没法。不然,你来试试?
或许就是这样大多数人都不是极坏或是极好,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变成讨厌的那个人是好事还是坏事。
刚好新一期的《奇葩说》辩论话题正好撞上我们讨论的话题。我深深被罗振宇的话语折服,字字珠玑。
他说:
成长是一个种子,包含所有的信息,在时光中逐步展开的过程。当一个花朵说:我喜欢盛开,讨厌凋零。这是好事坏事?
这都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问题。
见仁见智,每个人发生的程度不一样,方式不一样。
小时候我们喜欢喝糖水,长大后我们喜欢喝酒精,谁好谁坏?
成长的本质不是提高,不是向好,也不是向坏,而是变得复杂。
在进入社会前,我们早已经过家庭教育、应试教育等一切教育,主观世界已经完整,什么是非善恶这些认知机制全部建立完成。成长是你的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自检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
成长是你遇到一件事,整个心里人格都会碎掉,然后把你原来讨厌的东西拿起来看。
这个时候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扔掉,重建;
第二个选择是放进来,重建。我们称第二种为成长。
有的人选择不放进来的时候,会面临两种境地:①自己觉得很可怜;②向周围所有人企求怜悯,重建悲伤的心理。这时候可能会说“不怪我,我没办法,它都把我弄哭了。你帮我拿一下纸巾吧”
这世界上,每个人因为经历不同所以价值观念不同,也许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观念碰撞,或是客观世界不符合自己的主观世界,当自己碎成一地的时候,把让你碎成碎片的东西加进来,重建一个更好的自己。